分享
第23课 《孟子》三章(基础训练)(解析版).docx
下载文档

ID:2804010

大小:82.82KB

页数:2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孟子 第23课 孟子三章基础训练解析版 23 基础训练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第23课 《孟子》三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yǎn)、张仪岂(qǐ)不诚大丈夫哉? B.一怒而诸(zhū)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ī)。 C.往之女(nǚ)家,必敬必戒(jiè),无违夫子! D.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女”是通假字,通“汝”,应读作“rǔ”。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百里奚举于市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相与步于中庭 C.孙叔敖举于海 贤于材人远矣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其一犬坐于前 【答案】C 【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于”字的理解。A、B、D三项的“于”都是“在”。C项,从/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此之谓大丈夫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虚词“之”字的理解。例句与A项中的“之”都是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助词,的;C项,代词,指正道;D项,助词,的。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D项应是把“一些”和“上海的”对调。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fù) 富贵不能淫(yín) B.百里奚(xī) 行拂乱其所为(fó) C.胶鬲(gé) 往之女家(rǔ) D.管夷吾(yí) 妾妇之道也(qi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一些古今读音不同的词语。B项注音有误,错误的注音应改正为:“拂”fú。 6.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肋骨,饿其体肤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C 【详解】 C.肋——筋。故选C。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畎亩(quǎn) 缥缈(piāo) 剖析(pōu) 流水溅溅(jiàn) B.拂士(bì) 载体(zài) 友谊(yì) 莘莘学子(xān) C.诸侯(liú) 隔河(gé) 刹那(shà) 少不更事(gēng) D.筋骨(jīn) 广袤(mào) 提着(tí) 卓有成效(zhuó) 【答案】D 【详解】 A.流水溅溅 jiàn——jiān; B.莘莘学子xān——shēn; C.诸侯liú——hóu,刹那shà——chà; 故选D。 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C 【详解】 A.“畔”,同“叛”,背叛; B.“曾”,同“增”,增加; D.“拂”,同“弼”,辅佐; 故选C。 9.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先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答案】A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逐句分析可知,B句强调的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C句强调的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AD两句强调的是“逆境、挫折、磨难”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D。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炼的观点。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愤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故事证明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D.课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项表述错误,这篇文章谈人体现的是“生于忧患”,论国体现的是“死于安乐”。故选D。 1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 其真无马邪 B.舜发于畎亩之中 与民由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其”意思分别是“代词”和“语气词,表示反问”;B项“之”意思分别是“结构助词,的”和“代词”;C项“于”意思分别是“给”和“从”;D项“而”都表示“顺承”关系。故选D。 12.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曾经) B.人恒过(犯错误)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曾”是通假字,通“增”,增长。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准则,标准)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委屈)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屈”意思是“屈服”。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所以/动心忍性 D.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D项断句错误,这句话意思是“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有”,应断句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15.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拂:违背 B.动:使……震撼 C.曾:同“增”,增加 D.益:好处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D. 这里的“曾”和“益”都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16.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B.行天下之大道。(译: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C.曾益其所不能。(译:增加他所不能干的事情。)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C. 应为: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7.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应为“动心忍性”。 1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B.妾妇之道(qiè) 畎亩(quǎn) C.傅说(yuè) 法家拂士(fú) D.曾益(céng) 忧患(huàn)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应为丈夫之冠(guàn);C.应为法家拂士(bì);D.应为曾益(zēng);B.正确。 二、填空题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惠未徧(____________________) (4)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扬光大 犯错误 “徧”通“遍”:遍及,普遍 实在,的确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光,名词动用,发扬光大;过,犯错误;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良,实在,的确。 20.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邹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是记录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共______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宋代朱熹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轲 子舆 战国 思想家 教育家 亚圣 孟子及其弟子 七 《大学》 《中庸》 《论语》 【详解】 (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封为“亚圣”。 (2)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余三部是《大学》《论语》《中庸》。 三、字词书写 2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夫环而攻之(____)   米粟(____) 畔之(____) 畎亩(____) 傅说(____) 孙叔敖(____) 拂士(____) 胶鬲(____) 【答案】 fú sù pàn quǎn yuè áo bì gé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此题要注意“夫”在这里是一个发语词,应该读二声。“说”是一个通假字,在这里应该读yuè。 2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_____)  傅说(______) 丈夫之冠(_____)   胶鬲(_____) 拂士(_____) 拂乱(______) 【答案】 Quǎn yuè guàn gé bì f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说”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悦”,所以读作yuè;“拂”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弼”,故读作bì。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青龙①时,禁地多鹿。有诏杀鹿者死,并籍②其家;有不告者同罪。禁地广轮千余里,鹿日蕃息,百姓病之。是时蜀兵数犯境,帝问高柔曰:“安得猛士,使守西界,而虏不敢犯乎?”柔对曰:“臣闻圣王用兵,百兽皆可使战。今禁地有鹿可万头,陛下何不使之?”帝笑曰:“闻有驱虎豹而军者矣,未闻使鹿也。”柔曰:“何但鹿,雀亦可使。昔卫懿公有乘轩③之鹤,而民不得余粳稻④,戎人伐之,公使国人逆之,国人不往,皆曰:‘使鹤’。今天下未一,戎马在郊,正宜积谷养民,以卒大业。而乃有猎禁,群鹿暴犯,残食生苗,民虽障防,势不敢御,至如荥阳⑤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方今天下,生财者少,而鹿之所损者多,卒有兵戎之役,水旱之灾,何以待之?”于是帝悚然,更令使民得捕鹿,无伤禾稼。 (选自《经世奇谋》) [注]①青龙:三国时魏明帝(曹睿)的年号。②籍:没收入官。③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④粳稻:水稻的一种。⑤荥阳:地名。 2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 ③蜀兵数犯境(_______) ④戎人伐之(_______) 24.翻译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闻有驱虎豹而军者矣,未闻使鹿也。 2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甲)(乙)两文在论述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 23. 舍弃 限制 多次 攻打 24.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②听说有赶着虎豹上战场的,未听说用鹿对敌的。 25.两文都论述了施行仁政,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分析】 23.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守城者弃城而逃走。委,舍弃。 ②句意: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域,限制。 ③句意:这时蜀兵多次侵犯魏地。数:多次。 ④句意:戎人(西戎)攻打卫国。伐:攻打。 2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中重点的词有:寡,少。之,到。至,极点。畔,同“叛”,背叛; ②中重点的词有:闻,听说。使,派。 25.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并进而指出“寡助之至”必然众叛亲离,“多助之至”则会天下归顺,二者交战,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乙文通过高柔和魏明帝的对话可以知道,高柔的劝谏让他认识到如果把鹿看得比百姓重要,任由鹿侵害百姓,就得不到百姓的拥护,无法应对战争灾害。两文都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即“施行仁政”,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乙: 魏明帝(曹睿)青龙年间,皇家禁苑多鹿。有诏书凡杀鹿的人都处死,并且抄没其家;有不向官府举报的,同罪。皇家禁地广阔千余里,鹿一天天繁衍起来,残害庄稼,百姓深为不满。这时蜀兵多次侵犯魏地,明帝就问高柔:“怎样才能得到猛士,使他防守西界,而使敌人不敢犯我呢?”高柔答道:“臣听说圣王用兵,百兽都可用来作战。现在禁地有鹿万头,陛下何不用鹿去同敌人作战?”明帝笑道:“听说有赶着虎豹上战场的,未听说用鹿对敌的。”高柔说:“何止是鹿,连得禽也可用来对敌哩!过去卫懿公有乘着大车的鹤,而百姓却没有多余的稻粮,戎人(西戎)攻打卫国,懿公要百姓抵抗敌人,百姓不去,都说:‘派鹤去迎战。’现在天下尚未统一,戎马备在城外,正应当积谷养民,而最后成就统一大业。可现在却有禁地,不让百姓打猎,致使群鹿残食庄稼,百姓即使设障防卫,但不敢抑制,以致荥阳左右,周围数百里地年成不收。现在生财的人少,而鹿损害的庄稼多,突然间发生战争,或发生水旱之灾,用什么来对付?”明帝听了,不由心情惊恐,于是改变命令,让百姓捕鹿,不使庄稼受到损害。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⑥人而用之也。如之何⑦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厨房。④饿莩:饿死的人。⑤恶:表示反问的语气。⑥象:同“像”。⑦如之何:怎么,为什么。 2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此率兽而食人也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________ (2)威武不能屈 _______ (3)无以异也________ (4)始作俑者__________ 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9.请根据(甲)文内容,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表达效果。 30.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具体分析。 【答案】 26.此/率兽而食人也 27. 同“汝”,你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不同 制作 28.(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怎么能让这些百姓们饥饿死呢? 29.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引出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0.甲文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巧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向极致。乙文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用排比句罗列极度不公的社会现象,触目惊心,从而自然推出必须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分析】 26. 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故断句为:此/率兽而食人也 27.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 (1)往之女家:到了你夫家。女同“汝”,你。 (2)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3)无以异也:没有什么不同。 异:不同。 (4)始作俑者:第一个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作:制作,造出。 28.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1)怒:发怒。惧:害怕。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2)使:让。民:百姓。 29.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是举例论证,把 “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行为和真正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行为作对比,是对比论证。再通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引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30. 本题考查赏析排比修辞。 甲文排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句式,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文章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追求、人格精神、道德观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 乙文排比: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