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下载文档

ID:2803902

大小:55.04KB

页数:2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 06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知识划重点★ 文言文文常见考点如下: 1.作者作品、文学常识。 2.能正确解释文言实词、虚词。 3.准确翻译句子,把握关键句。 4.能准确断句(划分朗读节奏)。 5.能准确理解内容并筛选概括信息。 6.能准确分析人物形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 7.能准确评析人物、语言、写法并结合选文谈感悟、启示。 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 1. 作者作品、文学常识。可结合课本加强对作者作品基础知识的识记。 2. 解释文言词语题。这类题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重点虚词含义。而这些文言实词虚词基本上都是书上的课下注释。因此需要把书上的字词注释掌握好。 3.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要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4.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人物形象分析题: 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从正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通过文本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B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人 物的形象) C从评价性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议论句) D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6.评价感悟题 要在读懂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启示。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骈死于糟枥之间(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执策而临之 ( )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的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干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B.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 C.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它“才美不外见”。 D.结尾连用三个感叹句,语气凌厉,斩钉截铁,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答案】 1. 并列     等同,一样     鞭子 2.(1)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 (2)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C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骈:并列; (2)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等:等同,一样。 (3)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策:鞭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故:所以,因此;虽:即使;祗:同“祇(只)”,只,仅;奴隶人:奴仆; (2)安:表反问,可译为“怎么能”;求:要求。 3.C.“才美不外见”指千里马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这是结果;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足)”,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即是食马者不认识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喂养方法、鞭策方法使其充分发挥才能; 故选C。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本文作者是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_(人名),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7.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8.本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说两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链接材料】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答案】 4. 唐     韩愈 5.D 6.作者通过对食马者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食马者洋洋自得的神情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7.托物寓意。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8.两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不同。《马说》一文通过伯乐来发现人才;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选拔人才。 【解析】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文章。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5.A.名贵的/出名,有名; B.吃/同“饲”,喂; C.指正确的方法/道路; D.都译为“面对”; 故选D。 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意思是: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根据“执策”一词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天下无马!”可知,此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此句体现了食马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自己是“管马者”也是“知马者”,洋洋得意的评价着天下的马,尽显食马者的无知丑态,言语间尽是作者对像是食马者一样的统治者的嘲讽。 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主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全文用了托物寓意的方式,本文把伯乐比喻为赏识人才的人,把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的政治愿景。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第一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点明了韩愈的人才观: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 根据《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意思是:我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于一定规格,把立志革新的人才降临到人间。此句体现了龚自珍的人才观:选拔的途径应该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选拔出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选拔人才;据此可知两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不同。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三、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修:      (2)作: 10.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1.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能与《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和“_________相对应。 【答案】 9.(1)修:培养(使……得到调整、整治)(2)作:兴起 10.(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11.     (使)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解析】 9.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①“讲信修睦”句意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句意为: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 行:施行;为:是;公:所共有的; (2) 句重点词有:是故:因此;谋:奸邪之谋;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里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社会特点,表现的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幼子,人们渴望的都是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因此所对应的是“老有所终(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和“幼有所长(使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上文出自《礼记》,该书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知其旨也( )   然后能自反也( )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5.两段文字的结构(思路)、论证方法极为相似,请举一例说明。 16.文中有关学习的观点,是否仍适用于今天?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案】 12.儒 13.     味美     反思。 14.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15.①结构(思路):都是“类比论证—提出论点—引用名言”结构(思路)。 论证方法:②一是类比论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和不吃佳肴不知至道都是类比。③二是引用论证:两文结尾都引用《兑命》名言来证明自己观点。 以上三个能举任意一个例子即可,论证方法应结合具体语句。 16.示例:我认为“教学相长”的理论在当今学习中很适用的,因为教和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在学习上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提高自己;学习可以让我们懂得各种道理,要把学习放在首位。 【解析】 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识记可知《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与《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称为《五经》。据此填写此题为“儒”家论著。 13.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要根据句意推知词义。 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句意: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反省。 1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足:够。然后:这之后。困:困惑。 1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思路应分析文章结构,按照先运用什么方法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什么方法论证论点,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的形式分析概括论证思路。常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先分析两段文字的论证思路:第①段开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运用类比论证,人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宇宙各种道理,跟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是一样的。从而提出本段论点:教学为先(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最后再引用《兑命》中名言“念终始典于学。”再次论证论点。第②段的结构和第①段相同。 这两段都运用了类比论证,如第①段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把“人不学,不知道”和“玉不琢,不成器”作类比。第②段“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把“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 都运用了引用论证,第①段句子“念终始典于学”,第②段句子“学学半”都是引用《兑命》中的名言论证论点,属于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16.本题考查分析内容发表观点。分析文章提取作者的观点,分析在当今的作用。 如“教学相长”的观点,“人不学,不知道”的观点,“教学为先”的观点。 示例:我认为“人不学,不知道”的观点仍然适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在当今也很适用,人如果不学习,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所以人应该学习为先,并且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参考译文】: 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兑命》 中说: “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7.《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_____家论著,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_______编纂的。 18.下列各项与“不知其旨也”中“旨”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陛下降恩旨 B.其旨远,其辞文 C.彼有旨酒 D.命君拟旨 19.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类比开篇,意在突出学习对于懂得“至道”是多么重要。 B.本文的主旨是“教学相长”,其所指“教”和“学”的主体古今是一致的。 C.文章结尾引用《兑命》“学学半”和《陋室铭》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的。 D.这篇小短文是一篇既有推论又很富有辩证色彩的教育论文,对偶句式给说理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20.请分别用动宾短语来回答“学”和“教”会导致哪两种情境?用原文回答这两种情境又会带来怎样的益处? 21.有人说“‘教学相长’,探讨的是老师自身的学习和进步,和学生的学习没有关系”对于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答案】 17. 儒     戴圣 18.C 19.B 20.知不足,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2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或者和学生也是有关系的,理由自圆其说即可.示例:1、因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就会提升他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提高就会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2、学生既可以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提高,也可以在给同学讲解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 【解析】 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8.例句,旨:甘美; A.诏书、命令; B.意旨、意境; C.甘美; D. 诏书、命令; 故选C。 1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者认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古代,“教学”的主题是老师,如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和‘学’的主体古今是一致的”的表述错误,故选B。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根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可知,“学”导致的情境是:知不足;“教”导致的情境是:知困。 根据“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知不足”带来的益处是:能自反,“知困”带来的益处是:能自强。 2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教学相长”意思是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探讨的是老师自身的学习和进步,和学生的学习没有关系”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可以指老师教,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得到了促进,教学水平会得到提高,进而所教的学生也受益,被培养的更出色,所以,老师的“教”和学生有关系; “教”可以指学生教,也就是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提高,所以学生的“教”和学生有关系。 【参考译文】: 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就是这个意思。 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狐、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 (2)讲信修睦 2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4.说说【甲】文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2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与【甲】【乙】两文均出自《礼记》,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22.(1)最好的道理(2)培养 23.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24.先以“嘉肴”为喻,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举“教”与“学”所产生的两种情境,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25.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解析】 2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2)句意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2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