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五首》(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解析版_new.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 诗歌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语文 学期 期中 期末 考前 单元 复习 专项 练习 模拟 部编版 解析 _new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总复习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二) 《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一、 原文及翻译 (1) 《游山西村》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2) 《己亥杂诗》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二、 字词理解 (1) 《游山西村》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2)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三、 文章理解 (1) 《游山西村》: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2) 《己亥杂诗》: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四、 实战演练 1.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城市风光图。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2.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本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记游抒情诗,诗人紧扣题目“游”,剪取乡村游历见闻人诗。 B.首联渲染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颈联则描摹农村独有的古老风俗风情。 C.颔联不仅写了山村山水曲折、花团锦簇的风景,也揭示了困境之后是希望的生活哲理。 D.尾联写诗人一日游完成,以后再也没时间在晚上拜访农家,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留恋。 3.下面对《游山西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表现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气象和农家尽其所有来款待客人的盛情。 B.颔联景中寓理,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C.颈联描摹南宋农村的风俗画卷,体现了诗人对乡土乡民和古老风俗的喜爱之情。 D.尾联写诗人但愿今后能不时乘月访友,流露出诗人被罢归故里后的消极情绪。 4.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诗歌首联写诗人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B.诗歌颔联中“山重水复”一词可见地形的复杂,显出所经山水的无穷变化;一个“疑”字,写出了看到景色时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C.诗歌颈联中的 “春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诗人在春社日这一天来到了村子里,听到吹箫打鼓声音,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里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D.诗歌尾联意为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 6.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悲观之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诗歌前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态,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8.古老的乡土风俗在古诗词中常出现,带给人美好的感觉。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中说“击鼓吹箫,却人农桑社”,陆游《游山西村》中的“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一片祥和、欢愉的景象,一个“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尾联抒发了_______之情。 10.结合画线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1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的陶醉,对_____________的喜爱之情。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15.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明州 宋·陆游 丰年满路笑歌声,蚕麦俱收榖①价平。 村步有船衔尾泊,江桥②无柱架空横。 海东估客初登岸,云北山僧远入城。 风物可人吾欲住,担头蕝菜正堪烹。 【注释】①榖:同“谷”。②江桥:指宁波城东门外东津浮桥。 以上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情感、手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换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17.与这首诗颔联表达的意思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 A.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诗的前两句是诗人离京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一方面,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将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19.诗的后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请你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既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立意高远,感情充沛。 B.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浩荡”写“离愁”之大,“白日斜”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惨淡哀伤的气氛。 C.“浩荡离愁”的黯然神伤与“吟鞭东指”流露出的暂时的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D.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用“落红”比喻朝廷,借此表达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依旧甘愿奉献的爱国热忱。 E.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受生活中“落红”“春泥”“护花”等现象的启迪,写出打动人心的名句。 2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各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两个画面互为映衬。 B.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爱国英雄气概。 C.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的手法,借“落花”自喻,自然而朴实。 D.全诗写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受,巧用对比,形象贴切,构思极为精妙。 24.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26.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归类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内容 主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对偶 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对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 表达作者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7.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28.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已亥杂诗》完成下列各题。 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9.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 30.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这两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落花①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己亥杂诗②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①李商隐的《落花》作于诗人因陷入党争之困境,闲居在家之时。②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为诗人辞官离京后所写。 3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竟”和“乱”写出了怨有情之人却无情,恼无情之花却有情的感觉。 B.颔联“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四处纷飞,连接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休无止。 C.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而诗人虽有羡慕美人之心,然而无法挽留,只能怆然涕下,泪沾衣襟。 32.上面两首诗都以落花自喻,但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详解】《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尾联: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可见:“一幅色彩绚丽的城市风光图”“尾联转为优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的理解均有误,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D.尾联意思是: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悠闲惬意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选D。 3.D 【详解】D.“流露出诗人被罢归故里后的消极情绪”错误,尾联写诗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故选D。 4.D 【详解】D.赏析有误,尾联并不是忧伤的笔调,也并非直抒胸臆。诗人比较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由此可知,这两句表现的是对山村迷人景色、淳朴民风的赞美,没有表现“失意与孤独”。 5.C 【详解】C.根据“春社近”一词可知,此时是春社将近,而不是正好是春社那一天。本项“诗人在春社日这一天来到了村子里”表述有误。故选C。 6.D 【详解】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D.《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选项“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悲观之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D。 7.C 【详解】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现了作者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题干中“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表述错误。 故选C。 8.衣冠简朴古风存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型背诵默写能力。“击鼓吹箫,却人农桑社”表现了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的的场面。因此应找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与此意思和意境一致的诗句即可。 9.     足     对家乡、农民、田园生活的热爱。    10.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正如人生中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9.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对炼字技巧的把握。 ①本诗首联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所以①处应填“足”字。 ②尾联的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表明诗人已经“游”了一整天了,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露,愿能不时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1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先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诗句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然后围绕意思来描绘画面即可。 哲理:诗句中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从“疑无路”到“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现出诗人由最初的紧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感到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开朗。读完诗句会让人顿觉与人生的境遇无比契合,如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启发人们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 11.D    12.示例: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衣冠简朴”)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看出对乡村美景的喜爱(或“看出诗人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乐观豁达”);从“箫鼓追随”看出诗人对古风民俗的热爱;从“拄杖夜叩门”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 【分析】1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赏析有误,尾联并不是忧伤的笔调,也并非直抒胸臆。诗人比较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由此可知,这两句表现的是对山村迷人景色、淳朴民风的赞美,没有表现“失意与孤独”; 故选D。 12.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 本诗中,作者表达了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对村民热情好客的赞美。“丰年留客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写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箫鼓、春社,农家祭社祈年,满怀着对丰收的期待,也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心之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拄杖无时夜叩门”,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3.     农村纯朴民风     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14.D 【分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诗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根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可知农民热情好客,根据“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体现了民风淳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农村景色的秀丽清新,由“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对农村生活恋恋不舍,陶醉于淳朴的民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游览之地的秀丽清新的热爱和向往。 14.D.“全诗都是写实”表述错误。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属于虚写,诗人但愿从今往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描述的是将来想象的情景;故选D。 15.内容:《游》诗以“腊酒”“鸡豚”等物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明》诗“丰年”“俱收”描绘了宁波城内繁忙的水上交通景象:河埠头后船紧接着前船,江岸边的商贸繁华。两诗都写人们丰足的生活,热闹喜悦。 情感:《游》诗颈联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尾联显示出他对村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明》诗“吾欲住”显示了诗人对此地的留恋,“可人”“正堪烹”表现他对明州风物的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