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重点难点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一、复习铺垫1、摆一摆。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两个小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8根小棒,每4根一摆,可以摆2个小正方形。8根小棒,每8根一摆,可以摆1个大正方形。3、列式计算。摆两个小正方形:8÷4=2(个),8表示什么?4呢?2呢?摆一个大正方形:8÷8=1(个)二、新课探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字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一)提出问题1、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枝铅笔,豆豆想:这10枝铅笔可不是靠我一个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老师引导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3、想一想: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呢?……让我们来分一分!(二)探究新知出示记录表: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234561、指导操作。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个小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剩余?师生共同在表格中记录结果。2、自主活动。如果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分别可以给几人呢?你能用以上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分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吗?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25—52—3314226144、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称为什么呢?1呢?请同学们看书自学。反馈交流,师板书:余数。带领同学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老师举例并在黑板上演示,并出题让同学上台演示。5、观察比较10÷5=2和10÷3=3……1这两道算式,师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