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实践总第1540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理念的翻转、教学过程的翻转、教学考核的翻转,改变以往教学中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由怎样“教教材”向怎样“用教材”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转变。这样可以实现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与学生的内省、反思、体验相结合,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从而达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迁移的价值。一、“思修”课程的重要性与现实困境“思修”课程是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旨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使青年大学生学会让青春承担责任,让责任引领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民族梦和中国梦。然而在现实中,“思修”课程的教学大多沿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性的灌输,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项关于“思修”课程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修”课程的叛逆反应属于中等程度;“任课教师”是学生逆反心理中最显著相关的影响;“教材内容”与学生逆反心理之间也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课堂教学是“思修”课程的薄弱环节;而情感因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可以导致学生用相反的态度或行为来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认为“思修”课“虚、大、空”,课程不接地气,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实效性。面对“思修”课的目标要求和“思修”课遭遇的尴尬局面,作为“思修”课的任课教师,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理念的翻转、教学过程的翻转、教学考核的翻转,逐步改变学生对课程、教师、教材内容的逆反心理,转变态度,内化个人成长的需要,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思修”课程教学中“三个翻转”的应用研究(一)教学理念的翻转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建立在学生“学”基础之上的“教”,教师在努力“吃透”教材的前期下,精准分析教育对象的需求,才能讲透教材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1.厘清课程脉络,搭建知识框架。综观“思修”课,8个章节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规范体系部分。教师要准确把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