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2023.08ARTISTICLIFE艺术生活文/李贝贝《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作曲家介绍与作品简介贝多芬生平贝多芬于1770年诞生于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过渡到浪漫乐派的桥梁。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分别被称作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和“旧约圣经”。由此可见,他对主调音乐所做的贡献足以与巴赫在复调音乐上的成就相媲美。他的音乐不仅继承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巴赫的哲理性、海顿的人民性、莫扎特的抒情性,还进一步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他常将个性鲜明的动机变化贯穿于整个乐章,使用分解和弦以及突然的力度变化来刻画刚硬的英雄形象。贝多芬的一生不断追求着1792年,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彼时,贝多芬刚到维也纳,经济上的窘迫使得他不得不为了生计,也为自己在艺术界站稳脚跟去向贵族展露自己的才华。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了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首《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承袭了莫扎特室内乐的风格,又融合了海顿作品节奏欢快的特点,整首作品充满了欢愉的气氛。《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作品的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C大调,4/4拍,是古典奏鸣曲式的再现。呈示部第1~90小节为该乐章的呈示部分,和声以主和弦为主。呈示部的主部为第1~12小节,作品一开篇就出现了主部主题,虽然以弱力度出现,但隐含着蓬勃向上的音乐形象。第1~4小节的旋律以右手为主导,到第5小节左手出现新的织体形式,主和弦分解的低音像乐团的低音乐器为旋律铺底,由第8小节低声部坚定的三连音、C大调Ⅶ级音对主音的倾向性以及渐强的力度,成功把主动级过渡到低声部。如果在前8小节,动机是在高声部克制发展的,那么第9~12小节低声部坚定的动机形象就是在为连接部辉煌的形象作铺垫。第13~26小节为呈示部的连接部,连接部前8小节的动力织体仿佛仪仗队的号角,威武庄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背景与左手鼓槌般的敲击衬托出昂扬的气势,是呈示部第一个小高潮,这一部分在C大调上发展,从第21小节开始,左手开始出现频繁的离调,预示近关系大调的转调,直至第25小节的G大调下行音阶,正式进入G大调。第27~61小节的副部,包含两个性自由,作品总是充满着斗志昂扬、蓬勃向上的气势。这种斗争的精神与他坎坷的一生是分不开的。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1796年他发现自己的听力开始减退,病情逐步恶化令他的创作一度停滞不前,18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