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可以群”:清代诗人的灾难应答———以大型灾难诗歌总集«海宁州劝赈唱和诗»为例陈家愉(苏州大学文学院ꎬ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易凤庭编纂的«海宁州劝赈唱和诗»是记录嘉庆十九年海宁大旱的灾害赈恤诗集ꎬ为清代规模最大的劝赈唱和集ꎮ它包括了灾情书写、赈济捐输、赈恤传统等内容ꎬ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守土安民的责任、百折不挠的勇气力透纸背ꎬ构筑起人们抗灾的集体记忆ꎬ同时是诗歌的应用功能彰显的明证ꎮ诗人们将自然灾害事件一步步演化为文学事件ꎬ起到了光大唱和文体、建构文人共同体、展现地方自治能力等作用ꎮ上千首的劝赈诗是清诗叙事性特征的凸显ꎬ也是对“诗可以群”这一古老命题的复归ꎮ在灾荒史与文学史的殿堂中ꎬ«海宁州劝赈唱和诗»有着相当突出的意义ꎬ应当受到重视ꎮ关键词:易凤庭ꎻ«海宁州劝赈唱和诗»ꎻ甲戌旱灾ꎻ灾害书写ꎻ多元价值作者简介:陈家愉ꎬ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明清诗文研究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史典型事件的文献考辑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55)的阶段性成果ꎮ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403(2023)04-0161-11DOI:10.19563/j.cnki.sdzs.2023.04.015自然灾害始终与我们人类的生息繁衍相伴ꎬ中国地域广袤ꎬ地形气候多样ꎬ自古以来灾害频发ꎮ而清代的灾害最为频繁ꎬ据闵宗殿依据«清实录»的统计ꎬ清代各种灾害达5344次ꎬ其中旱灾有1140次ꎮ①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ꎬ面对灾害ꎬ清代的文人们从来未曾缺席ꎬ创作了大量诗篇ꎬ贮藏了珍贵的在场记忆ꎮ嘉庆十九年(1814)夏ꎬ浙西多地遭遇大旱ꎬ海宁亦未能幸免ꎮ时任海宁州知州的易凤庭在“凡一切所设施有利于民者ꎬ无弗举也”②的困局下ꎬ作劝赈诗以期共济时艰ꎮ州县之人并及邻壤ꎬ数百人依韵唱和ꎬ乃编次成集ꎬ志此义举ꎬ于是有清以来规模甚巨的一部灾害专题诗集«海宁州劝赈唱和诗»方告诞生ꎮ学界对这部集子的关注不多③ꎬ本文以«海宁州劝赈唱和诗»剞劂背景为切入点ꎬ探析其文本生成ꎬ挖掘诗性情161①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以‹清实录›记载为根据»ꎬ«古今农业»2001年第1期ꎬ第13页ꎮ②易凤庭:«海宁州劝赈唱和诗»ꎬ«中国荒政书集成(第5册)»ꎬ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ꎬ第2827页ꎮ下文所引的«海宁州劝赈唱和诗»均出自本书ꎬ不再标注ꎮ③详见朱浒:«灾荒中的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