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2期2023年4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ournalofHukmbuirUniversityNo.2Vol.31PublishedinApr.2023“三全育人”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路径郭珍磊(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增强育人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构成要素及生成困境,高校需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强化大学生的需求认知和践行能力等措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洛教育获得感。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在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协同育人作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时代意蕴出发,探析其构成要素及生成困境,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提出增强获得感的实践策略。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时代意蕴及生成过程获得感是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标尺,与人民的幸福感紧密相连,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时代意蕴获得感是人民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因客观物质获得或主观精神获得之后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获得感建立在“获得”之上,强调实在获得后的主观感受,表现为需求满足后的幸福体文章编号:1009-4601(2023)02-0022-05验。“获得”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条件,“获得”与获得感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无获”谈“感”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陷阱。“获得”分为显性获得和隐性获得两种类型,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利益获得,又有潜在的精神利益获得,而获得感强调人在显性获得和隐性获得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情感反映。人的需要是“获得感”产生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需要,获得与否也就无从谈起⑴,需要的满足是获得感产生的标志,但并不是外在供给越多获得感就越强。人对获得的感知体验程度不同,所能体会到的精神满足感也不一样。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状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