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三个维度.pdf
下载文档

ID:2750849

大小:1.32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把握 时代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实践 三个 维度
2023.4宁夏党校学报马克思主义把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三个维度盛晓薇(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所形成的关于实践的理论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相关论述为理论遵循,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遵循,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至上立场为价值遵循,其中包含行动至上的实干思想、实践第一的辩证思维、实践效果的评价标准、创新性的时代要求、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等丰富内容,蕴含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实干为要的精神实质。践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积极主动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在调查研究中求得“是”的规律,在思想上重视“实”的必要性,在实践中把握“干”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4-0080-10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观点,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现实的重要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既为我们解决各个历史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又在回应时代关切与解答现实问题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充实其内容。当前,部分学者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发展,凝练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攻坚克难的实践担当、守正出新的实践定力、纵横捭阖的实践智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新境界”1,从哲学基石、出场逻辑以及方法论意义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但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遵循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所彰显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深入分析、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实践。一、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遵循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为解决我国现实问题所形成的关于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相关论述为基本理论遵循,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遵循,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至上立场为价值遵循。基金项目: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2022年度基础理论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22DXJC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盛晓薇(1985),女,宁夏银川人,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哲学研究。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PC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Committe宁 夏 党 校 学 报2023年7月第 25 卷 第 4 期Jul 2023Volume 25,Issue 40802023.4宁夏党校学报马克思主义(一)理论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相关论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遵循从根本上讲,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相关论述,其中又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最为关键。这篇经典文献的开篇谈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133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理解现实的方式,认为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理解现实,只看到客体的客观实在性,却看不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只是从主观的或抽象的形式去理解现实,只看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看不到客体的客观实在性。因此,两者都具有片面性,这两种思维方式会导致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实际的,结论却是消极的,唯心主义的基础是虚幻的,结论却是积极的。马克思发现了这一问题,他在批判上述两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现实应“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2 133。也就是说,应把现实置于实践中去把握,通过现实(对象)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矛盾运动开展来说明自身,这样的现实不再具有片面性,而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基于此,将实践理解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并用中国化的语言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精髓要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将一切问题置于具体实践活动中进行把握,用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对问题内在矛盾运动的展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破解之道。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看待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马克思在确立置于实践的思维方式之后,不再把实践看作一个纯粹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感性的人实际从事的建立和变革对象的现实活动”3。在认识论问题上,他认为实践是验证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 134。由于人们的全部认识都是在实践中获得,这决定了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必须在实践中予以检验,离开了实践,试图通过逻辑推理或经验观察等方式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证实或证伪,都不过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2 134。恩格斯也阐述过类似的观点,认为“对这种错误观点和其他一切哲学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4(“这种错误观点”即指不可知论)。在历史观问题上,针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进而将人分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将改变环境的希望寄托在少数教育者即杰出人物身上的英雄史观,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 134。也就是说,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并非单向决定性关系,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在实践中的相互改变会实际地影响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这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对实践本身的理解上,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理解为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包含交往实践、科学实验、精神实践在内的总体性活动,作为总体活动的实践,它的主要目的是改变现存世界。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 155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旧唯物主义者不懂革命的实践,也不懂得通过实践斗争改变现存世界,他们只想通过思想斗争代替实践斗争,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而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要使0812023.4宁夏党校学报马克思主义“现存世界革命化”,就必须通过革命实践在斗争中使现实社会关系和现实世界发生改变。可见,“实践”不仅是思想活动,还是改变世界的实际行动,没有变革性的实践,任何的理论目标、政策方案都不能成为现实。(二)现实遵循: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在化解我国社会矛盾、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5,说明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特征,当现实生活中的旧有矛盾得到解决之后必然会伴随新矛盾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住矛盾、找准问题,特别是要抓住主要矛盾(问题)和矛盾(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抓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化解、处理主要矛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实践中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这一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仅仅意味着中国的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但是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制度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过了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意味着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把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协同推进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建设,用了近40年的时间使中国人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达到小康,实现了从穷到富的转变,基本解决了这一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需要不再限于对物质文化单纯的量的追求,而是提出更高质量的要求,同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等方面也提出了新需求。制约人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而是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五大建设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与人民期待之间的落差”体现了发展的不充分问题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心从注重经济发展向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转变,解决矛盾的着力点从注重物质文化生产向满足人民多层次全方位的美好需要转移。实践要求的转变和解决矛盾着力点的转移,助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加注重创新的力量,实践创新和创新实践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全方位需要为解决矛盾的着力点,意味着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实践效果的重要标准,强调实干和实干精神也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可见,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现实遵循。(三)价值遵循: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至上立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延续了马克0822023.4宁夏党校学报马克思主义思、恩格斯确立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价值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有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思想中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无产阶级”,这是一个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具有阶级属性的概念。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主体是“中国人民”,它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总体性概念,这决定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取向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4 年前后,通过不同途径将他们的政治立场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共同投身于实现无产阶级自由和解放的事业之中。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分析发现,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奴役导致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只要私有制的根基不倒、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不变,无产阶级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为此,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 411。也就是说,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无产者谋利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