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大渠墓葬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东南部安定镇的东南约3km处(N39°35′119″,E116°29′114″),如图1所示。2013年,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古墓葬共32座,其中曹魏时期31座、辽金时期1座。大渠墓葬形制主要为带斜坡墓道砖室单室墓,双室墓及多室墓。墓葬主要由斜坡墓道、封门、甬道、前堂、侧室、后室等几部分组成。共出土各类器物400余件,出土器物主要有彩绘陶楼、陶壶、陶耳杯、陶灯等。北京地区虽然发现了不少东汉至魏晋时期墓葬,但大多历经盗劫,损毁严重。大渠墓葬虽亦经历破坏,但墓葬结构基本完整,出土陪葬器物数量多,尤以出土的陶楼质地精良(图2),在北京地区实属罕见,是研究汉代楼阁建筑、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可靠资料。大渠墓葬出土陶楼共21座,陶楼可以拆卸组合,屋顶为悬山顶,楼层间有平座,斗拱为一斗二升,层数在2~4层,高度最高约1.86m。楼身密实,多层陶楼的一层开设有门,设门扉和闩孔,可上锁封闭,楼身左右设通气孔,一层以上仅设窗,这种建筑造型既相对密封又可通风,是专为储藏粮食设计。陶楼屋顶覆筒瓦,瓦垄下端装饰有圆形瓦当,顶部正脊两端反翘,颇具地方特色。本文以大渠墓葬出土的彩绘陶楼和其他器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差热-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膨胀分析等方法对彩绘陶的烧成温度和烧制气氛进行科技分析,采用宏观观察法对陶楼成型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探究汉代陶楼,尤其是古代北京地区的彩绘陶器烧制工艺和成型工艺提供了新的数据。同时可以为后续彩绘陶楼的保护修复和展示提供科学信息。北京大渠墓葬出土彩绘陶楼烧制和成型工艺分析温婧琦1,刘乃涛2,贺翔1,InHeeGo1,郭宏1*(1.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83;2.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北京100160)摘要:北京大渠墓葬出土彩绘陶楼质地精良,是反映汉代北京地区物质文化特征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采用差热-热重(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膨胀(DIL)等方法对北京大渠墓葬出土的彩绘陶残片进行分析,进而对陶器的烧成温度、烧制气氛、成型工艺等技术信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陶楼的烧成温度为950~1100℃,烧制气氛为氧化气氛。成型技艺主要是模塑法,成型特点为组件组装化和制作模块化,标志着汉魏北京地区陶楼生产模式已很成熟。研究成果为研究陶楼制作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关键词:北京;大渠墓葬;出土陶楼;烧成温度;成型工艺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