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EASTERNFORUM—JOURNALOFQINGDAO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No.4,2023从母体孕育内省——海子《太阳·土地篇》论董迎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太阳·土地篇》是海子晚期“太阳七部书”中最为秩序、整体的一部“大诗”。海子笔下的“太阳”与“土地”产生了某种宇宙感应的思想联结,形成一种异质、互文的文本效果。海子以探天地宇宙、感身心超验的心灵触角与原型意识,不断进行跨文化、跨文体的沟通与对话,最终创造出海德格尔所体认的“天地神人”的思想融留与生命感召。关键词:土地;母体;书写;互文;沟通;对话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23)04-0016-12诗歌的写作常常在瞬间完成,依凭直觉、灵感,诗的运思则变成诗的思维和通感。它形成了不同于理性思维,也同不于绝对精神实体的宗教思维,它是一种悟性与直观,“悟性认识因果关系就比在抽象中思维所得的要更完整、更深入、更详尽;唯有悟性能通过直观既直接又完全地认识一个杠杆,一组滑车,一个齿轮,一个拱顶的安稳等,有些什么样作用”a。这就决定了诗歌的谋篇布局和语言的理解与展示,诗的特点是播散性、差异性,对诗的解读与理解,既是诗的意义也是诗的体裁悖论。因而,对诗的翻译、鉴赏等,则是一件极为艰难的工作,它需要时代和环境等背景因素的“知人论世”,但诗也如“谜宫”拒读者千里之外,成为艺术殿堂中最为精英的部分。对诗的理解,除了需要基本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表现出来的智力结构,也极需属于个体本身的直觉和悟性所形成的超验之心与审美态度。诗必须经过“接受”而完成,只有经由参与性的阅读与想象,才能实现诗的最终完成。诗这个巨大的精神光晕,就是从可能抵达,以诗性、超验的体验之心去理解诗歌,为“诗”的有用性、理解性找到一种文体、文本存在的合法依据。以诗心会通和理解诗意,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诗歌解读方式。而海子晚期的“太阳七部书”的确需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朦胧诗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问题研究”(11BZW09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董迎春,男,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西方文论、当代诗歌研究。a[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5页。17从母体孕育内省——海子《太阳·土地篇》论要这种审美化、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