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药2023年2月第43卷第1期在临床儿外科中包皮环切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术前患儿存在较强的恐惧感以及较大的精神压力,可出现比较显著的应激反应,增加不良反应,对术后恢复造成直接影响[1]。传统仅给予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镇痛药物联合区域麻醉能让镇痛效果明显增强,让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让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明显降低[2]。酮咯酸氨丁三醇作为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理想,而且不会抑制小儿呼吸[3]。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包皮环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接受小儿包皮环切术治疗的75例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实验组,每组各25例。纳入标准:发育正常,体质量为8~48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级;年龄为2~12岁;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穿刺部位感染;骶管闭合障碍;凝血功能异常;药物过敏史。对照组A的年龄平均为(5.43±1.77)岁,身高平均为(117.73±11.94)cm,体质量平均为(22.77±4.15)kg,手术时间平均为(16.08±1.93)min。对照组B的年龄平均为(5.39±1.63)岁,身高平均为(118.43±9.43)cm,体质量平均为(22.61±3.46)kg,手术时间平均为(15.08±2.12)min。实验组的年龄平均为(5.33±1.51)岁,身高平均为(117.33±9.36)cm,体质量平均为(22.74±3.81)kg,手术时间平均为(14.83±2.11)min。各种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研究批准同意。1.2研究方法:入室后全部患儿均接受面罩吸氧,氧流量设置为2L/min,及时构建静脉通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心电图等。选择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前给予0.01mg/kg阿托品、0.05mg/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在麻醉诱导时则给予2.0mg/kg丙泊酚、2.0μg/kg芬太尼静脉注射,麻醉诱导后在患儿入睡后则可以将喉罩插入,将麻醉机连接好,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调整。术中调整七氟烷吸入浓度到1%,以维持麻醉。插入喉罩后,对照组B、实验组选择骶管阻滞麻醉:协助患儿保持侧卧位,穿刺点为两骶角联线中点,穿刺点确定后,常规消毒穿刺区域,并铺巾,选择5号注射器,针头刺入皮肤时应注意保持垂直,在骶尾韧带刺破之后,存在阻力消失的现象,皮肤、针干保持30°~45°,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