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245JOURNALOFJIAMUSIVOCATIONALINSTITUTE16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245JOURNALOFJIAMUSIVOCATIONALINSTITUTE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房蔚,于德信(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中国梦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结果,其凝聚着新一代民众的使命担当,亦承载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接力奋斗,民族复兴梦必须依靠一代代青年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前进道路中直面挑战和困难,从而实现中国梦。大学生身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与建设者,更是落实国家伟大梦想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力量,所以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产生盲目追求外来文化的情况,这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造成一定反向影响,导致高校有关教育工作亦面临全新挑战。在此紧要关头,各所院校及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并发挥文化自信育人作用,深入分析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系,最大化发挥其教育功能,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获得理想成效。可见,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既是落实民族复兴梦的内在需求,更是现如今高校教改工作顺利推进的现实需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渗透文化自信,能够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自豪感,并且对加强学生思政素养,树立正确三观均具有重要意义。一、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一)教育内容缺乏较强针对性一般而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诸多要素协同的过程,包括知、意、情、信及行等,是联结师生信息传播的纽带与桥梁。诚然,文化自信是涵盖中华传统文化、国家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所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要以教育内容体系的整体为出发点,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还要强化革命文化及先进文化教育力度,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全方位学习和吸收文化知识,强化文化自信教育成效。但是,部分高校在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仅零散地传播文化自信有关知识,其教育内容整体性存在设置不足的问题,仅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内容,或以选修课程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们素质水平,并未设置专门的课程传授文化自信知识,导致文化自信有关教育内容缺乏较强针对性。思政理论课程是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培养的不可或缺的课程,其旨在引导与帮助学生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政治立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