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念认知、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_丛溆洋.pdf
下载文档

ID:2728981

大小:2.51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少数民族 大学生 铸牢中 认知 理论 逻辑 实践 路径 丛溆洋
Vol.44 No.3Mar.2023第 44 卷 第 3 期2023 年 3 月赤 峰 学 院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当前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战胜潜在风险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因此,强化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解析概念认知与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明确其实践铸牢路径具有特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大的社会实践价值。一、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知厘清概念是进行理论分析与付诸实践行动的基础。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安德鲁 海伍德曾说,概念是“思考、批判、争论,解释和分析所必需的工具。”2而认知则是一种意识活动,是对事物规律的总结,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意识或心理过程,从语言学分析,其为偏正结构的概念,“共同体意识”是中心语,“中华民族”是限定语。进一步拆析,可拆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四个基本概念。在这六个概念中,“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是关键概念,二者决定了最终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所在。首先,就共同体而言,其在社会科学理论中是一个较为复杂,又不准确且又相当普遍的概念,它常常具有团结熟稔、意图相似、价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认同等一系列积极的内涵,表现出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场域下,共同体所指涉的合成体也有所不同,它可能是一个永恒的群体,也可能是一种瞬间的形态。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存在的共同体,它们都会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征:一是关系聚合。共同体是由某种特定人群构成的关系聚合,这收稿日期:2022-11-11作者简介:丛溆洋(1975-),女,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专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与路径研究”(ZSZX21075)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概念认知、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丛溆洋(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完善内容、方法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实践,以提升其家国情怀素养,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在重新界定和解析中华民族共体意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维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构建实践铸牢路径,为少数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建构一个从概念认知理论逻辑实践路径的系统体系。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3-0082-0782-DOI:10.13398/ki.issn1673-2596.2023.03.002种关系聚合的群体可大可小,如,大体量的国家,小规模的村落、社群、家族等。二是共同特性支撑。共同体聚合关系的构成是建立在内部具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利益以及交往的友谊等共同特性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蕴含着诸如团结、友爱、亲和、忠诚等积极的共善价值关怀,并以此来维系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由此,从关系实在论意义上讲,共同体既是一种由共同性关怀所构成的人群关系聚合。其次,就共同体意识而言,共同体意识与共同体一样,也是由共同性关怀所支配。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组合,其产生在具有特定聚合关系的共同体的成员中。共同体成员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共同性特征。共同体意识就是在这种共性条件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凝聚意愿。也就是说共同体成员在辨识认知、价值规范、归属期许等心灵活动中一定是相互间刻意通约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分析,意识是人脑反应的反应形式,其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最高级的反应形式,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认知、认同、情感、评价和态度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马克思曾强调“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就是这样一个体识互构的辩证关系,共同体存在决定共同体意识,反之,共同体意识反应共同体存在。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认为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一个通透的体识互构的社会过程,他说:“一个既位于个人核心之中,同时又位于他所在的共同文化核心之中的过程。事实上,这一过程建立了上述两种认同的同一性”5。在体识互构的社会化中,共同体成员的自我与他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化,成员们在自我调适和互动中生成各种的共同体意识,并进而能动的维护、赞同和支撑共同体进一步延续发展。在民族语义场中,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凸显出民族与国家的重要关联及意涵6。“中华”概念在百年前就已承担起国家与民族的意涵,特别是经历了全民抗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已经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名副其实地得到国家主权的确认和保障。以共同体为中心语框定的中华民族意涵丰富,它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长期的历史、政治、社会的互动往来而形成的人群共同体,更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内各族人民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友爱和谐、团结奋斗,以各民族人民平等的国民身份为同一性构成,以各民族的共善生活为导向,引领积极共同的价值关怀与奋斗目标的中国国民聚合实体。因此,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个特定的理论概念,是人们把所感知的各民族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的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是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少数民族人才,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伟大重任,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更应该多维深入的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概念的本质意涵,清楚概念的构成特征、核心词及关键要义,厘清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之间的体识互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扎实基础。二、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遵循理论逻辑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基本需求。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情感相统一的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有的记忆、气节、文化等一切精神内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实存在的主观映像。正如马克思所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的命运关联、历史叙事及集体记忆的历史命运共同体。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化过程中,相互磨合、吸纳、涵化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向社会意识进阶,理性思维得到发展,并产生感性记忆,最终使个体自我教育教学改革论坛83-意识与共同体社会意识统一,成为“同属于一个民族的人们的认同感和一体感”9。这种意识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意识,它具有共同的关怀性、叙事性和情感性,具有其他社会意识所不具有的认同功能、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各民族从“自在的个体民族”转变为“自觉的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人民共有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透过一切繁杂现象的客观信息,以概念、符号和逻辑结构的形式,在主体和客体的辩证运动中统领着客体各方面的本质和规律”10。也就是说这种意识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感知、想象、信念、记忆、创造等偏于感性的认知心理活动;也包括深层次的分析、判断、综合、认同等偏理性的心理活动。如感性记忆与理性认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记忆是人脑的一种本能反应,它通过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为更高级的心理活动提供基础,具有社会属性。记忆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但是能够进行记忆的是个体,也就是个人。个人是记忆的载体,而群体和机构不是。但是个体记忆是根植在特定群体的情景之中,利用这种特定群体情景去记忆。个体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一种身体体验及陈述。人们通过“回忆”“体验”来凝聚和强化民族的集体记忆,并由此来建构“民族共同体”。他们在“回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的记忆之“场”,如节日、仪式、习俗、历史传说、英雄事迹、苦难遭遇,等等。这种多层次的记忆“场”不仅存在于在本民族内部,还会形成于不同的民族之间,并会促进民族之间产生共同的记忆,进而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种体验和陈述,亦或“回忆”是在个体所成长的文化传统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由此可见,感性记忆与理性认同之间有着相互构造的辩证统一关系,集体记忆是由大量的个体记忆所构成;个体记忆所表现是对个体的身份认同,而集体记忆则是彰显一个社会或群体有别于其他社会或群体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在多民族交接地带,在文化、经济、习俗、婚姻及宗教等大量因素相互交融、叠加等历史背景下,大量的个体记忆在相互接触、碰撞、杂糅、融合中构建出的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彰显出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在现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认同11,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包含各族人民在共同实践中产生的共有的眷恋感、幸福感的感性记忆,还包含各族人民共享的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认同感等一切美好感受的理性思维,因而它具有其他集体意识所不具有的高度凝聚力、强大吸引力、特殊感召力,成为各民族命运与共、紧密相依的精神桥梁,是实现自身精神解放、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精神支撑和重要路径。清晰的理论逻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厘清其理论内涵的逻辑关系,把握政治方向,铸牢思想之基。三、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自知性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实体存在的主观反应。其核心内容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意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彼此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有鉴于此,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践行最忠诚的认同热爱伟大的祖国伟大祖国认同,即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一般由个体与国家两个层面建构。就个体层面而言,国家认同是指在他国存在的背景下,国民对自己国家独特性的想象、认识和期待。国民个体在心理上确认自己归属于该政治共同体,承认自己是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对该国家产生归属感和忠诚感。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认同则是指国际社会承认该共同体的独特属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保持该独特属性的权利。国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承认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合法性的源泉。在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不仅是“法律政治”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认同也不仅是一种政治认同,更是一种文化与价值认同。国家认同的深层含义是国民通过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