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022年第6期湖南包装郑纯娜ZHENGChun-naDiscursiveInnovation,AestheticInterpretationandAestheticPracticeofChineseModernity:Reading"Bie-modern:ArtandPhilosophy"1“别”的话语创新:从“元”“后”到“别”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哲学、美学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成就并不匹配。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尚有不足。中国的传统哲学(如《易经》、禅宗、儒学)给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带来了重要的启发,然而当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却步履蹒跚,缺乏针对本土社会的创新性思考。正是出于对当代中国经济与文化失衡的洞察,以及出于对当代中国原创学术思想欠发达现状的忧虑,中国学者王建疆提出了“别现代主义”(bie-modernism)理论,该理论立足于中国当代非线性的、共识性的、杂糅式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着力于超越虚无的现代,并以后现代之后的视野反观现代和前现代,从而对当代中国现状以及历史进程有更好的理论把握。别现代理论是对当下别现代社会形态的自我反思、自我超越,它不仅适用于中国的当下状况,其超越民族性的研究视阈更是引起了全球性的传播,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系统、价值观的国家和学者的激烈讨论,美国和欧盟的大学中也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别现代研究中心。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韧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关煜撰写的《别现代:艺术与哲思》正是以别现代理论为研究起点,分别从影视作品、建筑、当代艺术与视觉设计等不同艺术经验出发,并且结合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哲学对别现代进行阐释分析,拓展了别现代的研究边界,厘清了别现代的理论内涵,从独特的学术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别现代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全书涉足美学、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元的跨学科视角呈现出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涵盖性与可研究内容、领域的广泛性。本书关注中国美学、哲学、人文社科中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反思对西方理论生搬硬套、强制阐释的现状,体现了别具匠心、别具一格的“别”精神,是为行别现代理论之道而成的重要行侠者。该书一经出版便吸引了更多学者了解“别现代”的中国式哲学,进一步完善了别现代的理论体系,其不仅可以为中国本土艺术增强理论自信,更有实际的现实意义,为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八五新潮”艺术运动中,新一代艺术家结束了对伤痕文艺、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思考,在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