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学刊2023年第3期(总第411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不仅需要道路的正确、真理的伟力、文化的底蕴,亦需要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科学制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为主体,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的基本方针不动摇,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演进中,确立、完善与发展着具有鲜明的人民内在属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时代之基、顺人民之意、谋民生之本、聚民族之力、破发展之题。科学的制度体系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保障。“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坚持人民至上的基础思维和价值追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耦合,也是中国人民产生制度自信的内在依据。一、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2],鲜明的人民性植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发展和成熟完善的进程中,获得人民的拥护与高度认同。(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价值基础制度是为实现某些特定目标和价值追求而设定的规范体系。任何制度体系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以及实现形式,这种蕴含于制度体系中所形成的指导思想是区分政党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制度,科学社会主义最有特色、最本质的属性就是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以人民性作为自己的本质属性。制度建设的主体是人,制度建设的目的同样也是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本质属性、价值指向与实践动力胡松林(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辽宁丹东118000)[摘要]人民性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是马克思主义“主权在民”政治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中的内在体现。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价值指向和实践动力。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切身权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凝聚人民的磅礴伟力,可以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制度优势[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3-00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