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of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Vol.22No.2(Gen.No.122)Mar.,2023第22卷第2期(总第122期)2023年3月DOI:10.19329/j.cnki.1673-2928.2023.02.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文化根基研究关淼,任云仙(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63)摘要:制度认同是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强化制度认同的文化根基可以为制度认同提供内属驱动力,以文化构筑的制度认同更具稳定性。文化与制度是互为表里关系,制度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涵养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文化根基研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核心的探究。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认同;文化根基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23)02-0011-04制度认同是社会个体对制度正面评价、情感耦合进而积极践行的文化心理。发掘制度认同的文化根基有利于强化人民对制度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针对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增强,2017年以来西方提出了“中国锐实力说”[2],无端指责中国使用“锐实力”影响其他国家的认知与决策。“锐实力”话语的出现是自由主义衰落背景下西方的焦虑,与当下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西方缔造“中国锐实力”的本质,是为“中国崛起的威胁论”营造舆论氛围。这种声音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建构中国国际形象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国家形象、文化与国家制度密不可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通过文化强化制度认同是学界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学界从舆论引导、国际组织、具体制度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进行了研究[3]。笔者认为文化对于制度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需要从文化中发掘制度价值,坚定制度民族性的内在指向。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文化角度进行考察,以期对此问题有所裨益。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制度认同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制度层面的指导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的。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一直贯穿其中,人民对中国制度的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制度构建指导思想的认同。1.1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