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theNorthernMusic北方音乐2023年第2期三和弦变换及其结构组织手法新里曼理论视域下的舒伯特《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探究谭森,贾达群摘要:文章主要探讨新里曼理论对三和弦的分析运用,梳理PLR变换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简述新里曼与里曼之间的关联。之后运用PLR变换来分析舒伯特《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中局部的三和弦现象。文章以科恩提出的三种基本变换模型为参考,在具体分析中结合其他理论之视角与分析技术来梳理作品中三和弦的相互关系。通过将三和弦视作“纵向”的音高材料,探索它们在全曲中潜在的结构意义,从形本身层面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上述作品中的音乐现象。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笔者也尝试进一步拓展、丰富PLR变换在实践中的运用策略。关键词:新里曼理论;三和弦变换;PLR;连贯性;结构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7X(2023)02-0072-14“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艺术家们总要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以特定的艺术观点和创作方法,进行有别于过去旧模式的新型艺术创造。”作为一位身处于古典与浪漫主义交接之历史时期的重要作曲家,舒伯特一方面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等维也纳大师的德奥音乐传统,辛勤耕耘、大胆创新,探索个性化的作曲技术以及风格技巧;另一方面,作为饱经德奥丰富的民间文化以及浪漫主义思想洗礼先进知识分子,却困于封建主义复辟下的思想压迫,其作品中映射着复杂的情感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其思想性也更为深刻。随着他的艺术成果不断被挖掘研究,人们愈发认识到,舒伯特远远不是“贝多芬的崇拜者、跟随者”,也不能一概以“早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而论:舒伯特的意识是超前的,他的创作是开拓的,在天马行空的浪漫情怀中,蕴藏着他细腻的情感与严谨的技法。在他极具个性的创作特征中,和声技法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德沃夏克曾指出,舒伯特作品中和声与转调的独创性是“超凡”的。他笔下的和弦,呈现出超出于同时代的,独树一帜的音响特点,并暗含着不同于传统手法的内在连贯性。桑桐先生在《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中将其总结为“和声性半音化”③,并认为舒伯特的和声语言“无论在转调方面、变和弦的应用方面、和声的色彩对比方面、半音化的处理方面,都有大胆的创造。”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面对这样“大胆创造”的音乐,传统的和声分析是否能够把握作品中和声技法的全貌?我们是否也应该“突破常规”而采用多种视角与分析方法呢?以舒伯特《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D.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