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框架效应与贷款决策:一项金融素养的实验研究_陈泽阳.pdf
下载文档

ID:2717870

大小:674.58KB

页数:1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框架 效应 贷款 决策 一项 金融 素养 实验 研究 陈泽阳
2022 年第12 期(总第 510 期)No.12,2022General No.510130收稿日期:2021 11 01作者简介:陈泽阳,经济学博士,师资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E-mail:刘玉珍,管理学博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ail:yjliu .孟涓涓,经济学博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ail:jumeng .*刘玉珍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72172004)。孟涓涓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 72225002,71822301)。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框架效应与贷款决策:一项金融素养的实验研究陈泽阳刘玉珍孟涓涓(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过度借贷是一个常见的非理性决策。近年来,网络借贷市场的激烈竞争降低了申请贷款门槛,导致金融素养较低的人群开始参与网络借贷,进一步加剧了过度借贷现象。本文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给被试者提供本质上完全等价的贷款产品,同时外生地变化贷款成本形式(绝对数值形式的利息相比于百分数形式的利率、单期利率相比于多期复利),研究贷款成本的展示形式对贷款意愿是否存在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月利率,展示月利息使得被试者的贷款接受率显著上升21.3 个百分点;相比于年化复利,展示月利率使得被试者的贷款接受率显著上升 7.91 个百分点。这两种框架效应可分别由金融素养的知识层面和思维层面所解释。本文对网络小额贷款场景下的过度借贷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贷款成本的框架效应,并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对此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本文研究结论提示,加强金融教育和制定相关法规双措并举,有助于人们做出更审慎的贷款决策。关键词:金融素养;过度借贷;框架效应;贷款决策JEL 分类号:C91,D03,D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7246(2022)12 0130 19一、引言贷款这一信用活动形式的本意是平滑跨期消费,提高人们的福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度借贷却是一个常见的非理性决策(Meier and Sprenger,2010;高明和刘玉珍,2013;Li2022 年第12 期框架效应与贷款决策:一项金融素养的实验研究131et al.,2020)。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小额贷款的出现更进一步加剧了过度借贷现象。即使借款人主观还款意愿强烈,也容易发生被动违约(封思贤和那晋领,2020)。这不仅会损害借款人的福利(Carrell and Zinman,2014;Melzer,2018),甚至还会成为经济正常运行的潜在威胁(Uribe,2006)。为预防过度借贷可能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措施来限制金融消费者的过度借贷。2020 年 11 月,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小额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最近三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2021 年 3 月,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在此背景下,理解和纠正人们的非理性贷款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文献已经发现许多非理性因素可以解释人们的过度借贷问题(Skiba andTobacman,2008;Bertrand and Morse,2011;Leary and Wang,2016)。但是文献尚未充分讨论的一大趋势是,网络借贷市场的激烈竞争降低了申请贷款的门槛,导致金融素养较低的人群开始参与网络借贷。本文考察了一种与金融素养紧密相关的行为偏误 框架效应。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所描述的框架效应,是指人们面对经济上等价的选择做出不同决策(Tversky andKahneman,1981)。框架效应会导致市场有动机操纵信息的呈现方式,暗中干预个体的决策。因此,理解贷款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贷款内容的展示做出更具体的规定,更切实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本文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贷款成本的不同展示形式(绝对数值形式的利息相比于百分数形式的利率、单期利率相比于多期复利)是否会影响人们的贷款决策。现实生活中的贷款决策比较复杂,人们可能出于不同原因申请贷款,导致难以用观测数据识别贷款成本的展示形式是否因果性地影响了人们的贷款决策。本文采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将问题大大简化:给同一被试者群体提供本质上完全等价的贷款产品,同时外生地变化贷款成本的形式,在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贷款成本的展示形式对贷款意愿是否存在影响。诚然,实验室中的决策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中的决策,但研究者可在实验室中更好地控制环境,更全面地观测数据,这是实验室研究的优势。二、文献综述(一)过度借贷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过度借贷现象(Meier and Sprenger,2010;高明和刘玉珍,2013;Li et al.,2020)。文献中通常将理性经济学模型无法解释的借款决策定义为过度借贷(Laibson et al.,2003),或者将借款成本过高的贷款称为过度借贷(Carrell andZinman,2014)。过度借贷会降低工作表现(Carrell and Zinman,2014),加重财务困境(Melzer,2011;2018),导致个人财务破产(Morgan et al.,2012),甚至引发金融危机132总第 510 期(Uribe,2006)。文献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包括三类。首先,当下享乐偏误可以解释持有高利贷和信用卡过度借贷等行为(Laibson et al.,2003;Meier and Sprenger,2010;Skibaand Tobacman,2008)。其次,过度借款者通常金融素养不足,对借款成本理解有误(Stangoand Zinman,2009;2011;Li et al.,2020)。最后,过度借款者忽视了未来需要还款(Shah etal.,2012;Mani et al.,2013),或者对未来还款过于乐观(Bertrand and Morse,2011;Learyand Wang,2016)。本文首次在网络小额贷款的场景中研究了过度借贷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贷款成本的框架效应。不同于过度贷款这支文献多数采用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实验经济学文献设计了一项消费性质的贷款,为识别贷款成本的框架效应提供了干净、可靠的证据。(二)金融决策的框架效应关于金融决策的框架效应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个体的投资行为。其中,狭窄框架是一类较为典型的框架效应,在投资行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看到长期回报率而非短期回报率时,人们会将更多的养老储蓄投入股市(Benartzi and Thaler,1999)。当交易频率越高时,投资者表现出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Gneezy and Potters,1997),投资者的决策视野越狭窄(Heijden et al.,2012)。当集中交易多支股票时,投资者的处置效应会减弱,持有的投资组合风险也会更分散(Kumar and Lim,2008)。此外,投资者对数字形式也存在框架效应。投资者对百分数形式的非预期盈余有理性反应,但是对绝对数值形式的公司非预期盈余反应不足(吴世农和吴超鹏,2005)。投资者对未来股价和回报率的预测是不一致的(Glaser et al.,2007)。投资者看到股价和回报率走势后,对期望和风险感知有所不同(Huber and Huber,2019;Glaser et al.,2019)。投资决策的框架效应还存在其他多种形式。例如,基金投资者对同一只基金历史业绩的不同文字描述做出不同的选择(刘玉珍等,2010);大额的前置手续费的基金会将投资者锁定(Anufriev et al.,2019);P2P 贷款投资者更容易选择投资排序靠前的标的(江嘉骏等,2020)。文献表明,人们在贷款决策中也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例如,借款人会在信用卡贷款、房贷、车贷等利率的对比下减少对发薪日贷款的申请(Bertrand and Morse,2011)。本研究首次用贷款成本展示形式的框架效应解释了过度借贷行为。这一解释是文献中尚未关注,但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小额贷款产品中十分常见的现象。(三)金融素养金融素养不足是非理性金融决策的常见解释之一。以往研究表明,金融知识的提升,可以显著提高家庭投资类产品和融资类产品的接受度(张号栋和尹志超,2016),增加股市参与度(Christelis et al.,2010;路晓蒙等,2017),改善家庭借款渠道偏好(尹志超等,2015;宋全云等,2017),提高商业保险购买行为(秦芳等,2016),改善对养老金的计划(Lusardi and Mitchell,2007),提高微观家庭收入流动性(王正位等,2016)。吴卫星等(2018)发现,金融素养高的居民家庭更可能持有负债和偏好通过正规渠道借贷,但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减少过度负债。金融素养既影响着个体的福利水平,也对稳定金融市场有重要意义(刘国强,2018)。2022 年第12 期框架效应与贷款决策:一项金融素养的实验研究133广义的金融素养,既包括人们对金融知识的掌握,也包含人们处理经济信息、做出明智财务决策的能力(Lusardi and Mitchell,2014;刘国强,2018)。金融知识的三大核心概念分别是利息计算、通货膨胀和风险分散(Lusardi and Scheresberg,2013)。其中,利息计算与过度借贷行为的联系最为紧密。现有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容易低估复利的增长速度(Agarwal and Mazumder,2013;Lusardi and Scheresberg,2013)。Stango and Zinman(2009)将这一现象称为指数增长偏误,并用以解释人们低估存款收益和低估贷款成本的倾向。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数学方面的认知能力越弱的人,越有可能做出非理性的金融决策(Agarwal and Mazumder,2013)。本文首次将金融素养区分为知识层面和思维层面,区分了两种贷款成本的框架效应的不同成因。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给出了避免两种框架效应的相应政策建议。三、实验设计本文实验的主体部分是一系列模拟消费贷款的决策,被试者根据给定的贷款信息,决定是否接受贷款。下面将依次介绍贷款规则、随机分组方式、实验流程以及实施情况。(一)贷款规则现有文献一般将贷款决策在实验室中设计为跨期的风险决策(Gin et al.,2010;吴祖光等,2012;Baland et al.,2017)。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贷款成本、消费价值、未来收入、逾约罚款等条件,来模拟小额消费贷款的一系列特点。1.贷款的时间线实验最主要的环节是 8 次独立的贷款决策。这些决策的贷款规则相同,只是参数取值不同。每个贷款对应的时间线如图 1 所示。图 1贷款的时间线134总第 510 期下面,我们以表 1 中贷款信息的参数取值为例,介绍图 1 中展示的贷款规则。被试者将在 1 个月后收到一笔收入,50%的概率为高收入(550 实验币),50%的概率为低收入(450 实验币)。今天有一个商品正在出售,价格 500 实验币,购买它的好处是可以在当天和 1 个月后分别获得一些消费价值(当天 300 实验币,1 个月后 260 实验币)。但是,由于被试者今天没有收入,只能选择是否贷款购买(贷款额度 500 实验币,利率 0.5%,期限 1个月),然后 1 个月后用收入偿还贷款(500*(1+0.5%)=502.5 实验币)。表 1贷款信息展示(以 A 组、额度 500、利率 0.5%为例)收入信息一个月后的收入50%的概率获得 550 实验币,50%的概率获得 450 实验币商品信息商品价格500 实验币商品消费价值今天的消费价值为 300 实验币,1 个月后的消费价值为260 实验币贷款信息贷款额度500 实验币贷款成本贷款 1 个月的利率为 0.5%贷款期限1 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