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docx
下载文档

ID:270034

大小:10.70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3-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四年级 上册 品德 社会 教学计划 范文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效劳,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根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根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16人。他们大多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平安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保护他〞。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保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四、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根底。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那么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根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根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那么,初步懂得规那么、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开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根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平安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使学生对社会根本领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外表,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了解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表达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根底。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开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