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71.040.40N5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275-2005/ISO6349:1979代替GB/T5275-1985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渗透法Gasanalysis-Preparationofcalibrationgasmixtures-Permeationmethod(ISO6349:1979,IDT)2005-05-18发布2005-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5275-2005/ISO6349:1979oil吕本标准等同采用ISO6349:1979《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制备渗透法》(英文版)。本标准代替GB/T5275-1985《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制备渗透法》。本标准等同翻译ISO6349:1979(E),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c)用“渗透”代替“扩散(diffusion)";d)公式(2)中用氏代替C,并增加注解;e)公式(3)中用C,代替C,用K代替常数0.38X10-s,并增加注解。本标准与GB/T5275-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范围”;b)取消原标准中附录B、附录C;c)将附录A改为参考文献。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分析仪器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氦普北分气体工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济兴、赵俊秀、简红。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5275-1985.GB/T5275-2005/1S06349:1979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渗透法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渗透原理制备校准用混合气体的方法。它是一种动态配气方法。通常所需组分在混合气体中的浓度范围为10-1-10-1(体积分数),组分浓度的准确度可以达到2%(实际上,浓度单位也可以用fig/m'表示)。由于在这样低的浓度范围内要保持混合气体的浓度稳定不变是困难的,因此校准用混合气体应在临用时制备,并且输送混合气体的管路应尽可能短。2原理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组分气体(SOz,NOi,NH3等)的渗透作用,通过一个适当的膜渗透到载气流中,该载气构成混合气体的背景气体。纯的组分物质装在渗透管l内(见第3章)。经过控制为已知流量的载气部分或全部地流过渗透管,它起着载带渗出的组分气体分子的作用。载气是经过处理的纯净气体,尤其不允许含有痕量的组分气体。应选择那些不与构成渗透管的材料发生任何作用的气体作载气。通过渗透膜的渗透速率取决于组分物质本身的性质、渗透膜的结构和面积、温度以及渗透管内外气体的分压差。只要对渗透管进行正确操作,这些因素能保持恒定。以目前的知识水平,还没有一个能准确描述这种渗透现象的公式。如果渗透速率保持恒定,则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