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717—2007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2007-06-06发布2007-06-06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717—20071前言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君田灵芝孔令娟蔡志明。DB34/T717—20072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稻茬麦生产的范围、产量指标、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稻茬麦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15671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3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产量:350kg/667m2~400kg/667m2;穗数:35万/667m2~37万/667m2,穗粒数:32粒~35粒,千粒重:35g~37g。4栽培技术4.1品种选择选用品种应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早熟、耐湿、抗赤霉病能力较强,适宜安徽省稻茬麦地区种植。4.2整地4.2.1整地方式免少耕机械整地,每隔2年~3年深耕或深松整地一次。4.2.2整地质量水稻收获前10d~15d断水,土壤墒情不足灌“跑马水”造墒,根据土壤墒情调整旋耕深度,土壤含水量低于35%时,应用镇压装置,提高整地质量。4.2.3“三沟”配套开好畦沟、腰沟、田头沟,深度分别达到0.2m、0.25m和0.35m左右;畦面宽1.5m~2m,田外大沟深0.6m~0.8m,“三沟”配套,沟沟相通,主沟通河,达到雨停田干,减轻渍涝危害。4.3施肥4.3.1施肥原则提倡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科学施用氮肥,补施磷、钾肥,根据测土配方,施用微肥。4.3.2施肥量每667m2施纯氮13kg~15kg,五氧化二磷5kg~6kg,氧化钾6kg~8kg,土杂肥3000kg,或还田秸秆300kg。缺锌的土壤施硫酸锌1kg,4.3.3肥料分配有机肥、磷钾肥、锌肥全部做基肥,氮肥总量的60%做基肥,40%用作追肥。4.3.4施肥方法深耕整地的:深施基肥,犁地时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追肥施用方法:用耧穿施、趁雨撒施或叶面喷施。DB34/T717—20073浅旋耕整地的:把肥料均匀撒施在稻板茬上,浅旋碎土整平后进行小麦播种。免耕撒播的:用三元复合肥做基肥的把肥料和种子混匀,均匀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