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悬泉汉简(叁)》帛书私记校释译论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本文对收录于《悬泉汉简(叁)》中的三件帛书私记,即《万致子恩书》《建致中公及夫人书》《元致子方书》,进行文本的校点注释、讨论和译解。以此为例,讨论汉代帛书私记的形制、文体、封缄、传递、处理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悬泉置帛书私记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最初发现于1987年,全称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该遗址正式发掘于1990年至1992年,历时约3年。悬泉置东距今酒泉市瓜州县城60公里,西去敦煌市34公里,东经95°22′,北纬40°20′。悬泉置遗址保存比较完整,考古人员从其中发掘出简牍35000多枚,其中有文字者约23000枚,其他遗物3000件。出土简牍的纪年从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至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除悬泉置外,敦煌郡还有鱼离置、遮要置、龙勒置、广至置、效谷置、冥安置、渊泉置等九置(尚有一置不明),另外还有12个驿,60个亭。悬泉置大约配置有官兵37人,传马40匹,传车6乘至15乘。悬泉置隶属效谷县,主要负责往来内地与西域之间经过敦煌的过往人员的接待工作,以及政令文书、邮书的传递。置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丞之下吏员为啬夫与佐。置内又设仓、厨、厩、骑置,每个骑置有吏一人。学者们通过对悬泉置遗址发现的文书中较为完整的册书的研究,对汉代置的运作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如通过《过长罗侯费用簿》,了解悬泉置接待路过此地的长罗侯一行所消耗的物品的记录;《元康四年正月尽十二月鸡出入簿》则是悬泉置一年内招待过往官员所用的“鸡”的数量、来源及相关信息;《永光五年案验失亡传信册》反映的是汉代“传”的使用与如何处理“传”丢失的情形;《案验康居王使者献橐册》则反映了通过悬泉置赴西域各国之使节以及他们的活动。悬泉置遗址发现的简帛均出自坞院西墙外和东门口的南侧的灰区,其中有帛书私记十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早期书写与商周秦汉文学关系史研究”(22&ZD260)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北简帛文献中的文学史料分类辑释与研究”(18BZW020)中期成果、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项目阶段性成果。《悬泉汉简(叁)》帛书私记校释译论15件。《悬泉汉简(叁)》收录三件,分别命名为《万致子恩书》《建致中公及夫人书》《元致子方书》(彩图见插页及封三)。后两封私记,胡平生、张德芳二位先生所撰《敦煌悬泉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