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_郭永萍.pdf
下载文档

ID:2540725

大小:126.29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生态 哲学思想 的当 价值 郭永萍
年第期读经典 作者简介郭永萍,毕节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讲师,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郭永萍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作为最关注人类命运的现代哲学,关切社会生态关系,是在考察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重新解构,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描述了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的价值归旨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能够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哲学的基础,对于推进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哲学当代价值 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了人与环境的异化。马克思敏锐地关注到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展开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追问和思考。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对人与环境的异化现象的直接批判。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根源于他对宇宙自然观的思考以及对哲学先贤的自然观的批判继承,在极具现实关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哲学思想。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中叶,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原始的手工作坊逐渐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英国、法国、德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逐渐替代自然经济并成为主导,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繁荣的背后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链的失衡。(一)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高浓度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高污染的工业废水充斥着整个城市,森林被大量砍伐,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马克思指出工人生活在充斥着污泥和臭气的环境中,这种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工人的身体和心灵饱受摧残。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掠夺,这种不合理的开发直接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人生活在嘈杂污染的环境中,异化劳动导致工人丧失其主体性。(二)资本主义大工业造成了人与环境的异化资本家为了获取大量的原材料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这种不合理的开发使自然界不堪重负,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人受到资本家严重的剥削而生活窘迫,工人连最基本的新鲜空气都无法保障,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劳动环境遭到破坏。马克思指出人被物所奴役、所异化,使得人丧失了主体性。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直接的对立,工人出现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导致人的异化以及人与环境的异化,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年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随后在 年、年、年约隔十年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下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经济危机使得工人大量失业、生产大幅度降低,社会经济陷入混乱和倒退的失控状态。无产阶级为了改变自身受压迫的状态,争取自身的解放而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和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出发,关切社会生态问题,并通过实践着的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对宇宙自然观的思考是其形成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根源,马克思关于宇宙自然观的思想主要是批判地吸收了原始自然观、古代自然观、近代自然观而形成的独到见解。(一)批判地吸收了原始自然观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开始是以传统的自然哲学作为范导而衍生的特殊自然观,即原始社会以神明崇郭永萍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拜为特征形成的自然观。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自身力量比较薄弱,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高,希望得到自然界的护佑,逐渐产生了自然崇拜思想,对神奇的自然界敬若神明。马克思对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诠释,自然界最开始是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与人类形成无形的对立状态,这一时期,人和动物都受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支配,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一种原始的模糊状态 。人类与自然界是作为一种整体性而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既对自然充满神明般的原始崇拜,又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有意识的改造自然。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崇拜和依赖以及人类谋求自身生存而展现出了人格,逐渐产生了征服自然的萌芽。(二)批判地吸收了古代自然观的自然理论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开始有了新的认知,不再盲目受自然界的支配,对自然的本质开始有了理性的思考,即古希腊时期以自然理论和人的主体性为特征的自然观。这一时期人类逐步进入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始思考大自然神秘面纱的本来面目,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理性思考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古希腊出现了一大批自然哲学家,运用理性的思维窥探自然的一般规律,泰勒斯把“水”当作世界的本源、阿那克西美尼把“气”当作世界的本源、赫拉克利特把“火”当作世界的本源等都是以一种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揭示自然运动的规律。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把认识自然世界转向了认识人类自身这一向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都使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古希腊哲学先贤用朴素唯物主义理性的思考自然,使得人类逐步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人类的自然观由认识自然本质转向对人的主体性认识,这一转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三)批判地吸收了近代自然观的机械论思想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生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自然科学知识成为人们认识和发现自然的“钥匙”。科林伍德认为,自然界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会朝着特定的目标运转。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析者”的口号,提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认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的客观规律。笛卡尔提出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数学原理做出解释,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机械地解释为主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描述资本主义的阶级统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生产资料的直接来源是自然界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敏锐地洞见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离开自然界去谈人以及离开人去谈自然界,都是抽象无意义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身体、思想都源于自然界,并受自然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孤立地把人从自然界抽离出来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与自然界的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从现实具体的人出发、从现实的自然界出发,阐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三、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范导,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可行的现实路径,为公民生态意识的普及提供精神的支撑。(一)为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范导当今全球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对生态危机的根源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各种解释,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断裂与失衡。马克思从两个维度阐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即“自然界本身的维度”和“人的生存需要的维度”。从自然界的维度来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场所,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生态共同体,以地球生态人的姿态,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简朴生活,这是作为社会个体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应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从人的生存需要的维度来看,人作为能思考的高级动物,有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人类通过劳动满足其基本需求,劳动的过程是对客观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既满足人的生存的真实需要又实现对自然界的合理化改造,这是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应有的理性思考。从哲学的视角,理清全球生态危机的内在本质,充分理解“自然界本身的维度”和“人的生存需要的维度”,郭永萍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使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马克思指明了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时,应本着这两个维度的辩证统一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天地与人共生,万物与人为一”,自然、人、社会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发展的美好景象。马克思极具洞见性地发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提供了方法论的范导。(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可行的现实路径“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人民对美丽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质就是重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视域来看,美丽中国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具体的现实路径。首先,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哲学依据。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有机统一的整体思想,美丽中国建设注重“五位一体”的生态融合与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自然及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行动指南。美丽中国倡导的是实现社会生态化,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美丽中国是马克思生态哲学和谐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在立足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上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两个维度阐明了和谐发展道路。第一个维度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二个维度是人的发展。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最终价值归旨。美丽中国的践行过程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的过程,这也是美丽中国在生态哲学思想和谐发展的现实集中体现。最后,美丽中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首先承认先于人类存在的自在自然,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则是人化自然。”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当前,我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践行美丽中国的建设,美丽中国弘扬了马克思生态价值观的人本精神。美丽中国就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实践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和生态均衡,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丽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三)为公民生态意识的普及提供精神支撑生态意识最开始是人对周边的自然环境的重新审视和尊重自然环境的觉醒,意识是人头脑中的精神活动,生态意识是人对自然生态的精神觉悟。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的发展趋势,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直接体现,生态意识的本质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原认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公民生态的普及提供了精神的原动力。培养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积极的努力。现代社会,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频频爆发,致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危机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尤为紧迫,需要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弘扬生态意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为培养生态意识提供精神的支撑。总之,生态文化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其核心是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做到可持续发展。大力宣扬生态意识,让公民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只有全民积极地参与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队伍中,身体力行,才能使社会生态关系走向合理化,这也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以实践为范导的价值归旨,大力弘扬生态意识,践行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建设我们绿色、美好的家园。【参 考 文 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罗宾科林伍德 自然的观念 吴国盛,柯映红,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局,:洪晓楠,闻速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行政论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