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第一页,共三十九页。第二页,共三十九页。一、课题目标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二、课题重点与难点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第三页,共三十九页。三、研究思路微生物的选择培养,是指利用培养基的组成使适宜生长的特定微生物得到较快繁殖的技术,也称为微生物的“选择培养〞。〔一〕筛选菌株第四页,共三十九页。在本课题提供的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尿素是培养基中的惟一氮源,因此,原那么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但实际上,微生物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因此能够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是所需要的微生物,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第五页,共三十九页。第六页,共三十九页。〔二〕统计菌落数目统计菌落数目的理论依据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外表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因此,恰当的稀释度是成功地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为了保证结果准确,通常将几个稀释度下的菌液都涂布在平板上,培养后再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第七页,共三十九页。说明设置重复组的重要性。第一位同学只涂布了一个平板,没有设置重复组,因此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第二位同学考虑到设置重复组的问题,涂布了3个平板,但是,其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太远,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因此,不能简单地将3个平板的计数值用来求平均值。这个实例启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一定要考虑所设置的重复组的结果是否一致,结果不一致,意味着操作有误,需要重新实验。第八页,共三十九页。1.想一想,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答: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然后按课本旁栏的公式进行计算。第九页,共三十九页。第十页,共三十九页。A同学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不同,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由于土样不同;二是由于培养基污染或操作失误。〔三〕设置对照究竟是哪个原因,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第十一页,共三十九页。另一种方案: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实验结果要有说服力,对照的设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