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复苏及监测指标河北省遵化市人民医院(yīyuàn)骨三科岳晓东第一页,共三十一页。•我国每年死于创伤的总人数70余万人,伤者达数百万人,其中约有20%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失血性休克占首位。选择正确、及时、有效复苏(fùsū)以及尽早实施手术是减少创伤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本次就创伤患者早期复苏(fùsū)策略、临床如何选择复苏(fùsū)液体、输血及临床观察终点指标进行学习。第二页,共三十一页。•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sǐyīn)。•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针对病因止血、有效的液体复苏、快速转运。•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快速评估--紧急处理--液体复苏--快速转运至条件较好的EICU或上级医疗结构--高级脏器功能支持--病情再评估。第三页,共三十一页。液体(yètǐ)复苏到底该怎么实施•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液体复苏是院前和院内未手术前治疗的首要措施。•充分(即刻)复苏or限制(延迟)复苏•晶体(jīngtǐ)液or胶体液•等渗液or高渗液•采用何种监测指标?第四页,共三十一页。•充分液体复苏或积极液体复苏:努力尽早、尽快(jǐnkuài)地充分进行液体复苏,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以保证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恢复正常的血容量,需要输注4-5倍于失血量的晶体液。第五页,共三十一页。•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kòngzhì)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允许性低血压)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第六页,共三十一页。•限制性液体复苏强调在失血性休克期应尽快查明是否仍有活动性出血,并尽快处理,而在可能会严重扰乱(rǎoluàn)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机体内环境的恶化、止血前仅输注少量液体以维持生命。•在彻底止血前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可造成失血加速、不易形成凝血块或使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血液过度稀释和加重酸中毒等不良后果。第七页,共三十一页。•“尽快处理”是限制性液体复苏所强调的,要严格掌握时间窗,不宜超过1h。其抢救最有效的手段是尽早手术止血(zhǐxuè),随后充分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容量,改善低灌注状态。•在失血性休克期间,机体虽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