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No.4收稿日期:2022—05—25作者简介:贺燕俊(198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摘要:河道两岸路面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构造深度,以满足出行、环境与多专业的交叉要求。沥青玛蹄脂混合料因其优越的温度稳定性、耐久性、抗疲劳性等被越来越多地替代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而原料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质量对建成后的工程使用尤为重要。根据多年工程施工经验,对SMA设计、拌和、摊铺到碾压的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同类型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关键词:沥青玛蹄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V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328(2023)04-0103-04DOI:10.3969/j.issn.1004-7328.2023.04.027河道治理工程中路面沥青表面层施工技术研究贺燕俊(忻州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山西忻州034000)随着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运城市干河综合治理工程被提上日程。由于河道多年未修,存在较多问题,此次工程施工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拓宽、生态防护,人行桥、钢坝闸新建和道路修复等[1]。河道两岸原有道路局部被冲刷破坏,不能满足车辆的通行要求,并且建成后有时需要承担大于公路工程的运营压力,因此该道路修复的路用性能应依靠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的施工过程来保证。在建过程中需要对质量进行有力的监督,避免后续因施工问题而导致的一系列病害影响通行,进而影响人们的正常通勤[2]。为了保证河道附近易损路面的良好使用性能,研究者尝试将道路工程中的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技术(以下简称SMA)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在面层混合料中掺入质地坚硬的粗集料,再用细集料填充空隙来提高密实性,从而在夏季高温与冬季低温环境下均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3]。另外,为了使得各面层沥青混合料均有良好的密实性,施工过程中对碎石含量进行控制,保证面层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同时具备一定的构造深度保证行车安全[4]。本文基于运城市干河综合治理工程,进行SMA配合比设计以及施工工艺和接缝处理研究,进一步为路面施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1SMA设计1.1SMA材料SMA材料由集料、沥青胶结料、矿物填料和稳定添加剂组成[5],其特点和需满足的技术性质,详见表1。1.2SMA配合比设计为了在路面层中形成粗集料骨架,使玛蹄脂更好地填充在骨架中,必须在施工前进行SMA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因此需要确定混合料中各材料的比例。(1)选择符合表1中技术性质的材料。粗集料选择棱角多且吸水性、沥青黏附性等指标检测合格的玄武岩;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