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流派浅析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是这门学科的本体。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本体理论。本体理论就是通过对本体的研究揭示本体发展规律的理论,也是本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而言,只有教学理论才能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才能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跟其他相关的学科—例如语言学学科—区别开来。一、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简介。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学习规律,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在语言教学中,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教”放在主导地位,因而重视的是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国内对语言学习理论的专门研究,起步更晚,我们要介绍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都是来自西方的,而西方现有的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主要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的。由于人类认知规律的共同性和语言的共同性,这些假说和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汉语学习理论研究有借鉴作用。但汉语又是离印欧语言谱系较远的一种语言,汉语的很多特点,必然给汉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带来不少特殊的问题。1.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rmChomsky)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先天论”(也叫“内在论”InnateTheory)的语言认知理论。他认为正常的儿童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能掌握规则抽象的语言,说明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这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遗传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而不是斯金纳、布龙菲尔德等行为主义语言学派所说的刺激-反应)儿童掌握了语言规则,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人类独有的语言知识的能力。科德等人提出“内在大纲”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按其头脑中的“内在大纲”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2.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产生最大影响的创造性构造理论是克拉申(Krashen,S.D.)于1977-1982年提出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TheMonitorModel)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这一理论共有五个假设。(1)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2)监控假说(TheMonitor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