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12月·总第159期∣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一)教学目标碎片化在当前高中古诗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仅针对单一文本开展教学,没有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具体表现为:对同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没有归纳总结;对同一风格的作品没有比较鉴赏;对作家的课外作品缺乏拓展阅读指导;很少挖掘文本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对教材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没有进行系列的教学和指导,导致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部分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授课时,把教学目标直观地展示在教学课件中,单方面地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被动地接收。在每一年的教学中,都是找出上一轮教学时用过的课件,仅把问题充实一下,将内容丰富一些,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实施教学,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故步自封。(二)研习目标功利化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载体,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研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进智慧。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却没有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深刻意义,只把它作为一种应试工具,为了提升考试成绩,在文言文教学中过于功利化和浅表化。这种教学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忽视了文言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哲理。在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言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见解。这些感悟和见解不仅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风貌和特色,也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和启示。然而,在语文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却没有对这些感悟和见解进行深入探究,而是把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贯穿一堂课,让学生只能看到文言文的形式,而看不到文言文的内容和内涵。这样不仅使学生无法真正领悟文言作品的精神内核,还会使文言文教学失去其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教学方法相对枯燥,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诗文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是朗读、翻译、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缺乏对诗歌的赏析、对散文的评论、对小说的解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无法体会文言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使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最后,课后练习大量有关文言文基础知识,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在部分教师看来,文言文基础知识是考试必考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后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和检测。然而,这些练习题往往重复性高,难度低,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