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fārè)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郑大一附院张继要第一页,共十六页。命名(mìngmíng)•蜱虫病•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bìngdú)病•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病病原学依据(yījù)第二页,共十六页。病原学•2010.05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birus),病毒颗粒(kēlì)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RNA病毒•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第三页,共十六页。病原学•新型布尼亚病毒•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李德新教授等研究结果(jiēguǒ)显示,蜱身上可以携带700余种病原体,蜱咬伤人体后致病的病原学情况复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以大量的数据表明,蜱虫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2007年发现有粒细胞无形体阳性病例,数目较少。•其他第四页,共十六页。流行病学(liúxínbìnxué)ɡɡ•地理分布-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有该病病例,主要分布于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gāodù)散发。•发病季节-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高。•传播途径-尚不确定,急性期病人血液可有传染性。•人群平均病死率10%,部分地区达到30%以上第五页,共十六页。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明确,可能为1-2周•急性起病,发热,T>38℃,可达40℃以上,病程可>10d•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头痛、肌肉(jīròu)酸痛等•PE: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脉缓。•病情危重: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呼衰、休克、DIC、多脏衰第六页,共十六页。诊断(zhěnduàn)依据•疫源地、蜱咬史(或相关高危职业)•发热(或近期发热史)•外周血血小板减少或伴白细胞减少•尿蛋白阳性(+~+++)•伴或不伴有头痛、肌肉疼痛、精神倦怠等中毒症状•纳差、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鼻腔、牙龈、皮下瘀斑等出血症状*有以上临床症状均可按疑似病例上报.•实验室检查指标有:酶学改变(ALT,AST,CK,CKMB和LDH升高)C反应蛋白定性(dìngxìng)为阳性*病原学检测阳性则为确诊病例.(病例样本检测SFTSV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病例样本分离到SFTSV)第七页,共十六页。分型-具备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