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误导学生的“历史知识〞——听“汉字与书法〞最近屡次听了高中必修三汉字与书法一课,并且在听课的根底上,还翻阅了这一主题的一些教学案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汉字这局部,在某些历史细节,教师不当的历史知识,容易造成误导学生对该主题的看法。问题1: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是象形文字吗。在讲述汉字起源的时候,授课老师采用了课文(岳麓版)中的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并且告诉学生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从这个图片中的刻画符号,可以看出这个符号是象形字。从教材所提供的图片来看,这个刻画符号是大汶口遗址的陶文,它可能是旦字的早期字形,它的意思是象太阳上升到有云的山上。许进雄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透视一书中对这一刻画符号进行了分析,指出古人多居于山丘水涯,每每以所居之山丘或河流自名其氏族,以表现居处的自然环境。此符号可以分析为从山旦声。它用来表示居于山区的旦族。从造字法的看点看,lsquo;旦rsquo;形已显然不是原始的象形字,应是第二类的象意字,或甚至是第三类最进步的形声字了。因此,不要轻易以为刻画符号是图画的,也便是象形字。问题2:商代的文字只有甲骨文吗。授课教师在归纳汉字演变历程的时候,用了下面一张表格:时间新石器时代夏商商周先秦秦秦汉以后文字类型陶器符号甲骨文金文、帛书、书简、石刻大篆小篆隶、草、楷、行等书写形式刻、画刻铸、写、刻铸、写铸、写写应该说这张表格,较好地概括了汉字在文字类型和书写形式方面的开展历程,利于学生记住这些根底知识。然而,简明扼要的表格,却存在另一方面的缺陷,它容易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历史认知。比方,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夏商的时候,只有甲骨文,并且只有一种书写的形式刻hellip;hellip;然而,商代的甲骨和陶片都有以毛笔书写,我们有相当的理由相信,商代的人已普遍用毛笔书写文字。许进雄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透视一书中就通过对笔字的初形进行分析,指出其在甲骨文是作一手握着一管有毛的笔形。而甲骨文的书字,第2页共3页就作手握有毛的笔管于一瓶墨汁之上的形状,说明毛笔着墨就可以书写了。而郭沫假设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开展一文中甚至指出,从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从陶器上的彩绘就可充分看到用毛笔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商代最为普及的书写材料可能是竹简而不是龟甲或兽骨。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竹简易于腐化,难于保存下来,因此,目前不容易见到商代的竹简。然而,尚书8226;多士中提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