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新农村建设空心化倾向问题探讨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当前在不少地区的农村,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强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出现了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相互交织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的持续开展。“空心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人多地少是我国将长期存在的根本国情。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几乎所有的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政策建议,都认为中国开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一思路固然是破解困扰中国崛起的“三农〞难题的不二路径,然而,来自现实实践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确实立,“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落实,传统的“剪刀差〞已不攻自破,然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同工不能同酬的工资、补偿标准明显趋低的土地等“新剪刀差〞,更让农村缺乏活力的是,由工业部门的需求所决定,能够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必然首先是具备相对优势的乡村精英,由此形成了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前者指大批农民工的进城,而且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剩下的那么根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空心〞;后者多因前者而生,指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根底设施不配套等原因,新建住宅大局部集中在村庄外围尤其是公路沿线,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空心〞。而更多时候,往往是两种意义上的“空心村〞交织并存,并且在已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中,由于在城乡间辗转的体wf,其后代已对“务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排斥心理。正因如此,最近网络上产生了“农业大国:以后谁来当农民〞的“天问〞。正如40年前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曾使法国学术界感到震惊一样,如今“以后谁来当农民〞的“网上疾呼〞,无论是杞人忧天还是生于忧患,都使得人们第2页共3页不得不直面农村将面临被“空心化〞的危险。解决“空心化〞不能矫枉过正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而且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与从事其他行业相比,从事农业生产便天然地会有一个落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的趋利性流动必然使得农民产生强烈的“跳农门〞的冲动,这种冲动又终将陷入两难:或在行政强制缺乏时农村不断“空心化〞,或在行政强制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