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书:唐代名相房玄龄的秘书之道古代秘书:唐代名相房玄龄的秘书之道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辅佐君王,实现天下大治与君臣互相成就的,除了传说中殷商时期的伊尹、傅说之外,当数唐朝初年的房玄龄。房谋杜断,良相典范“房谋杜断”的主人公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唐朝历史上享有盛誉。虽然二人并称,但房玄龄的角色更重要。他跟随李世民时间最长。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在隋末动荡之际投奔李世民而成为贴心谋士的。当李世民带兵围攻长安时,房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就是带着早已想好的计谋,来到李世民的军中自荐。同时房玄龄还以其才华得到李世民属下温彦博的推荐。李世民正在寻求发展自己的势力,对于计谋之士,自然是一见如故,当即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按当时制度规定,记室参军掌表、启、书、疏,就是为领导人起草和处理各种表奏文书的机要秘书。杜如晦则是在李渊军队进入长安后,房玄龄把他招罗到李世民身边的。就这样,形成了房玄龄、杜如晦这对著名的“黄金搭档”。杜如晦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病逝,享年46岁。房玄龄则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时去世,享年70岁,辅佐唐太宗达32年之久。唐朝人推崇房、杜,有不同的角度,后人引述最多、发挥最广的是所谓“房谋杜断”,大体是说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优势互补,成就了李世民的帝王事业。“房谋杜断”与“萧规曹随”一起成为历史上著名宰相辅佐皇帝治国理政的典范。“房谋杜断”有其非常正面的意义,那就是宰相班子的团结。维护宰相班子的团结,对于辅佐君王来说,是提高工作效率、营造良好政治氛围的重要前提。对于宰相班子自身建设,尤其是对于班子中的领导者,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修养。《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的“史臣曰”便特别强调辅佐班子的团结,房杜二人,一谋一断,“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所谓“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据《贞观政要·任贤》记载,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一天,唐太宗与宰相班子成员一起宴饮,令王珪点评一番各位宰相的长处。王珪首先说到的就是房玄龄,评价他“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这个评价,道出了房玄龄的勤勉和担当。从担任李世民渭北道行军元帅府的记室参军开始,房玄龄就一直陪伴在李世民的左右。李世民做秦王,他是秦王府的记室参军。在许多重要而紧急的关口上,房玄龄以其高超的文字水平和杰出的参谋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应对时艰。这个时期,除了在军政事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