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应注意“接地气”写材料应注意“接地气”职场中的一些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高大上”,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文采飞扬,头头是道,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但细细品味,有时总感觉是为文而文,模式化、套路化明显,或高高在上、空洞说教,或一味板着脸孔、给人以高冷之感。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就是材料没有扎根于“大地”,没有从“大地”中汲取营养,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基层一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句话,就是材料没有“接地气”,这是写材料时要注意克服的。一、为什么要“接地气”诚然,材料的特殊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其语言必须严肃、庄重、得体,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文稿都要高大上,都要阳春白雪。尤其是口语体的文稿,如果不接地气,反倒会拉开与听众的距离,效果并不好。相反,让材料多一些烟火气,多一些下里巴人,反倒更符合受众需要,更反映现实更能得到受众认可,效果也更好。第一,“接地气”才能反映真实情况。接地气,就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教条、经验、主观出发。不接地气的材料,本质上就是不与实际相结合,是一种自说自话,重面子甚于重里子,甚至可能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没有活力和生命力。材料只有真正接地气了,写出来的话才可能反映真实情况,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也才能体现材料的真正价值,否则就成了食之无味的文字堆砌。第二,“接地气”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材料“接地气”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摸清了情况,找准了问题,弄清了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相反,如果不去全面、深入掌握真实情况,不去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凭经验、想当然地提出工作思路、对策措施,或者干脆把别人的做法照搬照套过来,表面上看像模像样,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沦为一纸空谈,贻误良机,坏了大事,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常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根本上就是因为接地气,做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预期的效果。第三,“接地气”才能引起受众共鸣。为什么有的材料领导在上面念,下面的人听之毫无反应,甚至昏昏欲睡?有的却让听的人、看的人被深深吸引、深深打动,为之一振、为之叫好?我想,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真正走入受众的内心,是否真正掌握受众的需要,是否真正反映受众的呼声。接地气的材料,必然对受众的所思所想所念所盼有了深入了解并进行了回应,所讲的话才能说到受众的心坎上,引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