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材料的逻辑,这三个“三”说透了关于写材料的逻辑,这三个“三”说透了第一个“三”:“三幕式”这个词来源于“三幕剧”,即交代背景、引出矛盾、解决矛盾,每一幕剧情各有其任务,这样的剧本往往引人入胜。把写材料总结为“三幕式”,虽然不太贴切,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在文章里,就是凤头、猪肚、豹尾不是鸭头、爆肚、烤牛尾。“凤头”,就是要像凤凰的头一样精彩,一打眼就能使人眼前一亮。开头写的好,受众自然而然地就会往下听、往下读。就拿讲话稿来说,第一段可以写上级指示、名家名言、文稿背景、材料主旨等等,既然叫凤头,那么写起来就要简洁明快,几句话点明主题,保持文章干净整洁,切忌绕来绕去、东拉西扯。“猪肚”,是材料的重头戏,就是说内容要充实饱满,要有实实在在的干货。作为主体,这部分通常要占材料70%以上的篇幅,说理、叙事等等皆要在此浓墨重笔。具体怎么写,有什么要求,等会我再详细讲。“豹尾”,猎豹的尾巴是什么样子?非常强劲有力。一篇文章要有精彩的开头、充实的主体,同时还要有升华的结尾,给人以醍醐灌顶、余音绕梁之感。那么,“凤头”和“豹尾”怎么写?套用电影里的话,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而要去感受它!多看官方权威媒体上的好文章,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第二个“三”:“三分法”材料届有句不成文的话,叫“无三不成文”。这句话通常指的是,文章“猪肚”里的内容至少要有3点。很多人会问为啥要写三点以上,这样岂不是陷入定式之中?其实不然,现实经验表明,大材料没有3点以上,受众会觉得文稿的站位高度、视角广度、认识深度不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如果只有一两点论据,论证的说服力就会弱一些,不是那么强。同时,从写作技巧上来看,一篇材料采用一个模式一写到底的难度真的很大。这里有个小经验也可以分享一下,写主体部分的时候,要把必写的想写的、能写的,像拉清单一样罗列下来,然后再合并同类项,之前列出来的每一条都可作为某个方面的小点继续扩展写。比如,说写年度工作总结,你罗列了“理论武装”“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等20余条工作,你就可以把上述说的这3点合并成一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建设”,这3点可以单独作为小点扩展写。写这块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几点:一是不能写的太碎,三四个方面最好,多了别人也记不住;二是不能写的太散,就是合并同类项要尽量准确,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就不要硬凑;三是不能写的太陡,每一段篇幅不要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