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学习,叫模仿!有一种学习,叫模仿!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可能是文字工作者都听过的一句话。然而,抄什么?怎么抄?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抄什么?好文章都可以“抄”,这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具体到文章的内容上,有人倾向“抄”篇章结构,有人倾向“抄”表述方法,有人倾向“抄”语言文字,莫衷一是怎么抄?有人强调循序渐进,从模仿到创新不断迭代;有人强调长期练习,有人强调广泛涉猎,有人强调重点突破,关注点各有不同。今天,我谈谈常被忽略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抄”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所谓“抄”,并非把别人写的东西原原本本地誊写下来。那叫照抄,或叫“搬”,就像搬运工一样,不是让文字发生“化学反应”,只是实现物理空间上位置的改变。笔者以为,“抄”的本质和灵魂是模仿借鉴。它是一种学习方法、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最初形态。“抄”,是技术创新的方式,给科学技术发展助力。你看,我们乘坐的飞行器,最初的创意是从鸟身上获得的。有一种水下探测器就叫“蓝鳍金枪鱼”。据说锯子的发明也是模仿了小草的叶片形状。再看,\"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教人如何养生。形意拳仿效了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有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等套路。不仅如此,模仿借鉴还催生了一门学科——仿生学。“抄”,是人类的本能和习惯,给人类自身发展赋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在模仿中成长的。不管是牙牙学语,还是蹒跚学步,都在一定程度上“抄”别人的经验,成人之后也有“抄”的潜意识,比如,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问“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本质上就是“抄”的意识、思维和习惯。就拿书法绘画来说,业内很重视临摹,“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姜夔)综观19世纪西方的绘画,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师都临摹过意大利古典艺术或者去巴黎卢浮宫临摹名作。我国著名的绘画大师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曾把《芥子园画谱》作为模仿范本。回到写作这件事情上,“抄”同样是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古希腊人认为“文学起源于摹仿”,我国南宋的思想家朱熹也坦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唐代皎然在《诗式》里还总结了三种模仿的方法:“偷语”“偷意”“偷势”。矛盾先生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这些言论都充分说明了“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抄”“抄”“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