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Practice媒体实战传媒∷MEDIA2023.4(下)2023.4(下)69《穿过寒冬拥抱你》中的人民性叙事研究文/张莉许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对《莱比锡总汇报》于1842年12月被德国当局查封的斗争和辩论中提出了一种“人民报刊思想”,即人民报刊是人民的喉舌,表现出报刊的人民性。文艺的人民性概念,最早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一文中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我国后,在文艺界确立了关于“人民性”的文艺思想方针导向。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表示,我国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近年来,《无名之辈》《我和我的祖国》等多部由宏大叙事转向人民叙事的电影频频霸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人民性叙事,即电影以人民为主体展现真实人民生活,彰显人民精神品质,塑造人民形象达到丰富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叙事手法。这些电影成功叫座的原因都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采用人民性叙事手法,满足人民群众成为“剧中人”、获取代入感的精神需求。笔者以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为例,分析人民性叙事在建构集体记忆、呈现人民主体作用、塑造人民形象方面的具体过程。一、还原人民集体记忆《穿过寒冬拥抱你》通过一系列场景再现、气氛再现、情景再现引发受众对武汉新冠疫情暴发时的回忆。影片通过客观地点的还原和历史瞬间的定格再次激活这段集体记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是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的存续,并且从中获取力量。影片以集体为叙事主体充分展现记忆全景,并呈现出爱情、友情、亲情等多维度的情感价值。作为一部抗疫纪实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脱离了平铺直述的史实类影片的窠臼,以多线并进的形式描绘了不同类型、不同职业人群的生活。每个人对记忆的触感不同,但在经历集体性灾难后都会在脑海中形成并储存相似的记忆片段。在影片中,对新冠疫情暴发后医护资源短缺、武汉城市居民抢购生活物资等影像的再现,勾起了普通民众的身体反应和精神记忆。尽管影片的场景构建在武汉这座单一城市之中,但各种媒体对于武汉疫情的大量曝光,让全国民众都对这段经历铭记于心。影片通过大批量共情性镜头的描绘,将不同情感统一于画面影像中,凝聚起强有力的抗疫精神力量。1.生活化场景的描绘。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