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卫·哈维资本主义空间批判...辑——《资本的限度》再解读_田涛.pdf
下载文档

ID:2370645

大小:235.95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资本的限度 大卫 哈维 资本主义 空间 批判 资本 限度 解读 田涛
2023 年 3 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Mar,2023第 2 期(总第 222 期总第 39 卷)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No2 No222 Vol39收稿日期:20220916作者简介:田涛(1996),男,湖北恩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周金华(1968),男,湖北南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卫哈维资本主义空间批判的展陈逻辑 资本的限度 再解读田涛,周金华(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摘要:资本主义的幸存离不开其在空间中的拓殖和对空间的运作。大卫哈维将固定资本、交通区位、地区差异等视为维持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要素,证明空间的工具性作用,形成了哈维式资本批判空间学。就其展陈逻辑而言,资本幸存的追问是空间学的理论前兆,从资本积累历史过程论证空间修复本质是空间学的立体呈现,“三块危机”的爆发甚至帝国主义战争是空间学的预言结果。理论照应现实,哈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世界局势的思路,但同时需要甄别适用范围和对象。关键词:大卫哈维;资本积累;修复;资本主义幸存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8329(2023)02001406资本的限度(以下简称 限度)作为马克思资本论 的重构文本之一,展现了国外学者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路。从地理学视角看,限度 呈现了资本主义的地域上的连贯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途径更大依赖于空间中的“传播”,而非原生的“起源”。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地理学就是谋求存续的空间扩张,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空间整合中得到缓解。这既显示了转换资本主义前景叙事逻辑的学理表达,也是诊断资本主义存续时空条件的现实要求。一、前兆:“必然灭亡”转换为“何以幸存”的现实指向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对资本主义前景的叙事存在着双重逻辑:一是历史必然性逻辑,即资本主义利润率由平均到下降,由此引起社会矛盾甚至阶级斗争的爆发,最终走向灭亡;二是资本幸存逻辑,即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三卷所言的“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只是马克思的论证重心落在理想条件下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上,对于资本是“如何对抗利润率的下降从而获得生存的问题”则缺乏系统性分析。以此为标靶,哈维在 限度 中着重研究“资本何以幸存”的问题,从空间视角出发,阐明资本的时空运动及其所遇到的空间界限,过度积累和价值丧失危机不可避免,“吸收”“转移”“修复”成为他解释资本存续问题的关键词。如果说马克思埋下了未来社会希望的种子,那么哈维更关注这颗种子为什么迟迟未能发芽。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催生了新理论,但哈维分析资本主义时却回溯马克思的著作,“我希望用这种方法可以识别出一种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相一致的对组织转型的解释,从而可以让一些萦绕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幽灵得到安息。”1 哈维让马克思主义对当下变化的理论解释力得到求证,马克思的学说并未落后于资本主义现实,那么“资本主义何以幸存”这一现实的答案便也内在于马克思主义。哈维欲从空间视角解释资本主义,他转向了马克思所保留的存续逻辑,为积累动态的呈现铺垫了一个前兆。(一)必然灭亡逻辑及马克思的逻辑留白如果谈及“资本主义幸存”,那么有必要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命题看作是“资本主义幸存”命题的大前提。否则,只要资本主义被证明是永恒的,那么“幸存”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宣41DOI:10.16320/ki.sdqnzzxyxb.2023.02.00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2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不可避免,这是资本主义命运的必然逻辑。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认为“共产主义对异化的扬弃”是替代资本主义的路径,在 资本论 中证明了剩余价值规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证资本主义在被剥夺者的反抗中走向崩溃。由此,通往必然的路径是存在的,而且正在发生。然而,尚未满足消灭资本主义的所需条件则构成了马克思的逻辑留白,也就是资本主义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两个必然”是目标,那么“两个决不会”则限定了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 物质存在条件成熟只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必然性的实现则需要满足诸多条件。马克思发挥了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辩证思想,一方面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整体进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造两极分化、贫穷和苦难。大卫哈维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和前两者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实是在刀锋上行走的过程”3,个体资本家以各种方式抵制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常发现各行各业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而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规律早已洞察到了社会关系这种不正常的发展。可以说,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本质上没有摆脱马克思的视线。(二)资本批判的“空间转向”及其现实性资本主义幸存叙事的端倪初现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而正式提出则归功于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教条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对主观能动性的忽视和压抑。面对工业发展和革命运动不相称的困境,卢卡奇将其归因于主体阶级意识的缺乏、葛兰西认为是文化领域霸权地位的丢失、法兰克福学派把工具理性的泛滥视为祸因。最终,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寻找出路的努力随着“五月风暴”运动的失败而付之东流。“文化转向”在很大程度上从反向证明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意识形态机制的存在,而这一机制的基础指向了根本性的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当中,“空间转向”代表了对该方面的致思努力。其实,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转向有双重背景,其中“弹性生产”出现和空间理论兴起有着关键性作用。首先,“弹性生产”模式的出现,改变了福特式生产模式的僵硬和死板,劳动力的流动、劳资结合的方式、商品的生产消费模式都是灵活多变的,资本主义生产对空间的敏感度提高,社会进入了“后福特时代”。其次,理论界对历时性的时间叙事方式缺点的反思,因为这种方式使得一些结构性的要素无法呈现。20 世纪 70 年代,列斐伏尔敏锐地察觉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然发生变化,即由“空间中的生产”转型为“空间自身的生产”4,列斐伏尔将这一转变看作是资本主义持存的关键因素。对空间生产进一步的阐释则是哈维推进的,“列斐伏尔认为他在自己著名的评论中已经找到问题(指资本主义的幸存)的症结所在,即资本主义是通过空间生产而存活下来的,但不幸的事,他没能正确地解释为什么空间生产对资本主义的存活至关重要,它又是如何发挥这种重要作用的。”5 马克思主义空间转向的内涵在于其现实性。理论只有反映和反思真相才具有现实力量,“空间生产”意味着物质生产方式的某种变化,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做出的或隐或显的改变,这正是空间范式对资本主义的探寻和破解。资本主义幸存空间学的提出并不是哈维想进行元理论的创新,而在于从空间角度说明资本主义运行和发展的机制,这个基调在他起初要重构马克思思想的时候就定下了。二、呈现:“积累逻辑”与“空间生产”相统一的历史求证在 限度 中,哈维将马克思未展开而在当下十分重要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变革”“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变迁”“固定资产的循环”“资本主义危机缓和”等系列问题展陈出来,不仅把空间和空间格局的生产作为积累的要素整合进马克思理论的核心,而且比较完整地勾勒了一套分析当代社会人造环境及其变迁的理论框架。通过建构的理论工具,哈维想要证明资本积累逻辑与现实空间生产是统一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哈维认为,资本积累及价值实现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目标,维持和创造资本积累条件是首要任务。由此出发,哈维以马克思的积累模型为基础,分析模型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矛盾,并将其诉诸于具体的时空变迁。(一)马克思的三个“积累模型”及其内在矛盾资本主义是极具活力和扩张性的机器。“为积累而积累”是它的引擎,“对劳动力的剥削”是引擎的燃5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2料,由这样的发动机带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出复杂的动态。为了将资本运动的动态梳理清楚,哈维借用了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提出的三个资本积累的模型。第一个模型是简单再生产。利润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生产规模和技术则影响着生产者的利润。在哈维看来,该模型“虽然牢固地扎根于生产的理论领域,却讨论了生产出来的价值在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6,也就是反映了生产背后的社会关系。第二个模型则是扩大再生产,增殖资本用于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再生产。交换问题是这个模型的焦点。第三个模型整合了生产和流通,围绕“利润率的下降和起反作用的倾向”建立关于资本主义动态的综合模型,但哈维认为这个模型是不完整的。哈维深入分析了上述三个模型的结果及其内在关系。他认为,第一个模型中个体资本家将技术变革当作杠杆,用它来限制其他资本家的竞争力和更多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结果是生产力的无休止革命和社会劳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而第二个模型的推行在哈维看来需要“可行的技术”,要求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保持“平衡积累”状态,可行的技术旨在保障阶级关系再生产。第三个模型想要说明“总的资本价值构成必须保持合理的稳定,否则资本积累就无法维持”。哈维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观点的深刻性,“马克思漂亮地说明了资本家永远只能在偶然中暂时遇到必要的技术搭配和组织搭配,而且个别资本家的行为会无休止地倾向于破坏经济体系的稳定。”7 这里“暂时”稳定和“无休止”破坏之间的张力始终搅扰资本的空间运动,时空修复是内在于缓解矛盾的迫切要求中。(二)作为关键手段的“时空修复”从 限度 的第八章开始,哈维开始讨论固定资本的循环、信用关系的扩张、金融资本的中介作用以及租金理论下的区位理论,最后两章内容明显加强了对空间性的论述,涉及资本的地理机动性问题和帝国主义的辩证法讨论。他将资本的运动和具体的时空条件相结合,既阐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着“时空修复”机制,又发现资本主义如何保障这一机制运行在基础领域占有主导权,包括对技术变革的控制、组织机构的变动、信用关系的扩张,以及对国家政治权力的操控和意识形态的统治。1“时空修复”的必要前提和含义时空修复的一个前提就是产生剩余和吸收剩余。在 限度 中,哈维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的关键在于剩余资本的吸收,剩余的累积量和被吸收的速度成为了生产环节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内部限度(利润率)上,资本主义总会追求盈利性的投资机会。而外部限度(通常指时空条件)为了缓解内部限度的紧缩,“时空策略”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资本主义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要速度越快、市场越广阔,资本随意推进着打破空间障碍的行动。资本的内外部限度不断接近最大阈值,“时空修复”就愈发迫切和必要。“修复”在哈维的语境中有物质意义和比喻意义两层意思。一方面,“整个资本中的某一个部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以某种物理形式被完全固定在国土之中和国土之上。”8 例如一些社会支出(比如公共教育或医疗保健体系)也通过国家投入而变得地域化,在地理上被固定下来。另一方面,“时空修复喻指一种通过时间延迟和地理扩张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特殊方法。”9 同时,上述两种方式将激起各种矛盾。哈维在 限度 中就时间修复和空间修复给予限定,并在理想的条件状态下进行讨论。2“时空修复”的实现条件和作用时间修复在于将获得价值回报的时间点向未来推移,减小价值在“此时此刻”丧失的威胁。在时间修复当中,哈维将其进行限定的范围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或者一个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的资本主义。”10 其意在设定一种单一的、无差别的货币体系。固定资本、消费基金、土地的出售和期货诸类异于一般的商品生产。这就在直接交换之外创造出新的积累周期,这个周期对于长期的资本积累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出现。“这些过程必须至少暂时减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根本张力,否则资本主义就无法存活。”11 这就是时间修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