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不证自明的话训练含解析鲁人版选修语言的运用.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二 单元 自明 的话 训练 解析 鲁人版 选修 语言 运用
不证自明的话 [训练落实] 1.所谓“预设”,从字面上讲就是“________”,指的是一句话,一种言语行为,除了它在字面直接表达的意思以外,还包含了有关说出这句话的一系列的前提,这些前提有这么一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预先设定 不管对这句话本身是加以肯定还是否定,这句话的前提都不会变化 2.预设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存在预设 角色预设 空间预设 观念预设 3.对下面四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玛丽打扫了房子。 乙:玛丽没有打扫房子。 丙:玛丽打扫了房子吗? 丁:请打扫房子,玛丽! A.甲句的预设是房子原来是脏的。 B.乙句的预设是房子原来不脏。 C.丙的预设与甲相同。 D.甲、乙、丙、丁四句的预设都是房子原来是脏的。 解析:选B。甲句本身有一个“预设”,即“房子原来是脏的”。句子的预设有这样的特点:否定句子本身,句子的预设保留不变。即使把句子改为否定句、疑问句、祈使句,即“玛丽没有打扫房子”“玛丽打扫了房子吗?”“请打扫房子,玛丽”,这些形式的句子都没有改变预设“房子原来是脏的”。故B项是错误的。 4.对下列语境中,“下雨了”表达的语用含意分析有误的一项(  ) A.妻子对刚走出家门上班的丈夫说:“下雨了。”含意是提醒丈夫带伞,本句预设(前提)是:丈夫出门没带伞。 B.妈妈对楼下草坪里玩耍的孩子喊:“下雨了!”含意是催孩子快回家,本句预设(前提)是:下雨前,孩子在外面。 C.某地长期干旱,老农民兴奋地喊:“下雨了!这下庄稼有救了!”含意是雨水来得非常及时,本句预设是久旱无雨,对庄稼的生长造成危害。 D.某学生沮丧地叫道:“下雨了,明天不能爬山了。”含意是表达了面对雨水而无法实现计划时的痛苦,本句预设是明天是星期天。 解析:选D。D句预设应是打算明天爬山。 5.一位领导给部下写评语,写完后,对站在身边等待的部下说:“好了,看我给你吹得怎么样?”对“吹”字的预设意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你做得很好,我锦上添花把你说得更好!” B.“你做得不好,我把你说得很好!” C.“你做得不多,我给你说得很多!” D.“评语中的成绩大多是我给你吹出来的!” 解析:选A。“吹”指言谈虚假夸张,把没有的说成有,把不好的说得很好,把不多的说得很多,由此可以判断出A项是错的。 6.对下列句子中的言外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有一次,马克·吐温与一位夫人对坐。他想与这位夫人套近乎,对她赞美道:“您真漂亮。”可夫人将了他一军,高傲地回应:“可惜我实在无法同样赞美你。”这让马克·吐温讨了个没趣。马克·吐温毫不介意地笑笑说:“夫人,只要像我一样说假话就行了。”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夫人,其实你并不漂亮,但我懂得尊重你,你也应该懂得尊重我。 B.邻居说:“你家的小强真刻苦,每天夜里都十二点多了,我们还听见他在弹琴哩!”其言外之意是:你们应该提醒小强注意身体。 C.公元975年,北宋军围金陵,当时南唐后主李煜派徐铉请降,自愿去国号帝位、改称藩主以自保,宋太宗赵匡义拍案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太宗的言外之意是:一国不存在两主,灭南唐之志不改。 D.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这位大师的答话的意思是:作品重在个人的创作,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 解析:选B。言外之意应是小强半夜弹琴影响我们休息了。 7.下列各句的预设,不合适的一组是(  ) A.某领导喊出口号:“我们要淡泊名利。” B.一位老师给报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写推荐信说:“该同学特长突出,曾获××歌唱比赛一等奖。” C.一位同学以母亲为话题构思作文题目,其结果定为“难忘母亲的眼神”。 D.“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的广告。 解析:选A。口号的预设,让人感到其自身不能淡泊名利。 8.“她的哥哥考上了华东师大。”这个句子的预设不包含下面哪一项(  ) A.她有个哥哥。 B.她哥哥具有学习能力。 C.世界上存在一个名为华东师大的高等学府。 D.她哥哥一定上过高中。 解析:选D。此项太绝对,因为也有没上高中通过自学考上的。 9.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九月九日如今又成为一个平常的日子。(蒋韵《落日时节》的开头) A.这个句子的预设是:九月九日过去一直是平常的。 B.这个句子的预设触发语是“又”。 C.由于预设的使用,省去了作家的许多笔墨,又拓展了读者广阔的想象天地。 D.读者完全能够掌握这个句子的预设义。 解析:选A。九月九日在古代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10.对下面一段对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对男女青年在舞会上刚认识) 男:明晚我们在什么地方见面? 女:明晚——也在这里。 A.第一句话的预设是“明晚我们要见面”。 B.男青年的目的显然是能和女青年见面。 C.如果先问:“明晚我们见一次面好吗?”一定会得到否定的回答。 D.男青年巧妙地将自己想要的结果预设在问话中,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邀请。 答案:C 11.对“她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这句话的预设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把衣服洗完了。     B.她很会洗衣服。 C.她刚洗完了衣服。 D.她经常洗衣服。 答案:A 12.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民用电,现行的电费价格一直偏低。某区推出一项举措,对超出月额定数的用电量,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民用电,一律按上调高价收费。这一举措将对该区的节约用电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上述举措要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哪项必须是真的(  ) ①有相当数量的浪费用电是因为电价格偏低而造成的。 ②有相当数量的用户是因为电价格偏低而浪费用电的。 ③超额用电价格的上调幅度一般足以对浪费用电的用户产生经济压力。 A.①②和③ B.仅①和② C.仅①和③ D.仅②和③ 答案:B 13.请根据文段情境,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一句话。 有一家西餐馆,早餐的煎鸡蛋卖得一直不太好,后来老板发现,问题出在服务员身上。这个餐馆的服务员询问客人时习惯于用“要不要鸡蛋”,差不多有一半客人回答不要。这位聪明的老板让服务员们改变询问的方式,把“要不要鸡蛋”改为“__________”,这样一改,差不多所有的顾客都要鸡蛋了,至少要一个鸡蛋。 解析:“要不要鸡蛋”的语言预设是可以要鸡蛋,也可以不要鸡蛋;而“您要几个鸡蛋”(您要一个还是两个鸡蛋)的预设却是“您肯定要鸡蛋”。正如在农贸市场上,菜农对顾客说:“你要称多少斤,二斤还是三斤?”这句话就已经有一个前提存在,就是:你是要买我的菜的,只是多少的问题。 答案:您要几个鸡蛋 14.阅读下面的示例,为提供的两组镜头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主旨明确,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中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中的废弃物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一]一辆吉普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去。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1)[画外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二]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最后,教室里空无一人,日光灯一直亮到天明。 (2)[画外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画外音]礼让三分,显示你对生命的珍爱;文明交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 (2)[画外音]亮了一夜的日光灯,丢了一时的责任心。 15.下面是一个著名小品中的片段,你从“老父亲”的话中读出了什么? 一个访客到领导家里送礼,结果只有领导的爸爸在家,访客说:“大伯,那么这东西就交给您了!”老父亲回答:“不能要,绝对不能要。我告诉你,我儿子在家也不能收,这点我相信,他比较随根,我从来就没收过礼。也没人送啊!” (赵本山小品《门神》) 答:                                                                                                               答案:有人给老人的儿子送礼,老人坚决不收,他说自己就从来没有收过礼物,这就预设着有人给他送过礼,“从来”这个预设触发语预设这样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发生,这样的预设给人们心理上传达的是:老人也是个不小的领导,经常遇到给他送礼的事情,可他公正廉洁,不收受贿赂,正当人们得到这样的预设而对老人敬佩和期待他说出什么豪言壮语时,老人却说了一句“也没人送啊!”让前边的预设撤销,人们根据预设而来的所有心理期待扑空,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做了无用功,所有的不和谐都变成了理所当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声大笑了。 16.有两个男青年(我们暂且称其为甲、乙),都追求某姑娘小李。有一天,甲对乙说:“小李真漂亮,真可爱!”乙回答:“是呀,她的未婚夫一直认为她漂亮、可爱呢!”甲一听,原来小李早就“名花有主”了,于是就自动退出,却不知道,自己正中了乙的计,让他顺顺当当地成了小李的未婚夫。请问,乙如何设计的?甲如何中计的? 答:                                                                                                               答案:上面的例子中,乙的话事实上已经有了一个前提,就是小李已经有未婚夫了。这个信息是乙故意设计在自己的话中的,被甲捕捉到,于是甲上当,乙成功。 17.请判断下列标语的预设是否准确。 ①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②某系体育实力强大,每次运动会都得第一名。一次运动会上,该系打出标语:兄弟系努力拼搏,勇夺第二! ③武装抗税是非法行为 ④在浙江一座尼姑庵的墙外,写着:“偷税漏税,来世罚做尼姑。” 答:                                                                          解析:总结标语不合适的原因:没有注意到预设的存在,或者没有准确利用预设。 答案:①准确。禁毒日,在大街上挂出的横幅上的标语,它暗示出毒品对生命有极大的威胁。 ②准确。暗示自己在本次运动会上还将夺得第一名,既表现出其实力,也表现出其魄力。 ③不准确。好像有个前提是和平抗税是合法的行为,由于这个预设,因此这条标语显然不合理。 ④不准确。姑且不说对出家人的侮辱,至少让人感到,好像尼姑身上都藏着前世带来的钱财。因此,这条标语也极不合适。 18.请分析下面的例子是如何运用预设的。 周朴园(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雷雨》) 答:                                                                                                               答案:周朴园的话语中有一个明显的预设:我有自己的骨肉(即鲁大海是我的儿子)。对这句话的否定可以有两种:一种是针对话语表面意义进行否定,即“你自己的骨肉”没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你;另一种是直接否定预设:“他不再是你的儿子。”鲁侍萍的答话不是对表面意思的否定,反驳儿子在矿上做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