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糜子第一节概述/001第二节糜子特征特性/004第三节糜子分布/011第四节糜子栽培技术/012第五节糜子综合利用/019第二章谷子第一节概述/027第二节谷子特征特性/030第三节谷子分布/033第四节谷子栽培技术/035第五节谷子综合利用/040第三章甜荞第一节概述/045第二节甜荞特征特性/046第三节甜荞分布/051第四节甜荞栽培技术/052第五节甜荞综合利用/0621目录第四章苦荞第一节概述/073第二节苦荞特征特性/074第三节苦荞分布/076第四节苦荞栽培技术/077第五节苦荞综合利用/082第五章莜麦第一节概述/089第二节莜麦特征特性/091第三节莜麦分布/099第四节莜麦栽培技术/100第五节莜麦综合利用/114第六章高粱第一节概述/121第二节高粱特征特性/123第三节高粱分布/127第四节高粱栽培技术/130第五节高粱综合利用/1352第一章糜子第一节概述糜子(PanicummiliaceumL.),英文名Proso或BroomcornMillet,禾本科(Gramineae)黍属(PanicumL.)栽培种,一年生草木植物。糜子又称黍、稷、糜,是我国北方旱区主要制米作物之一,有粳糯之分。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其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生育规律与降雨规律相吻合,是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型作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糜子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很广。北从内蒙古的海拉尔(北纬49°18'),南到海南的琼海(北纬19°15'),南北跨30°;东从黑龙江的同江、虎林(东经143°),西至新疆的哈巴河、阿图什、喀什(东经76°),东西跨67°;垂直分布由海拔200m的山东日照到西藏海拔3000m的扎达、普兰,落差2800m,几乎全国各省、区都有栽培。主产区集中在我国长城沿线地区,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常年种植面积约100×104hm2,居世界第2位。我国包头、东胜、榆林、延安一线(东经110°)以东地区主要1栽培糯性糜子,向东延伸粳性糜子种植的数量越来越少,该线以西地区以栽培粳性糜子为主。糜子在我国古代农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考古发现非常丰富。以黄河上游为中心,在我国新石器时期的考古遗址中多处发现有糜子的遗迹。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炭化糜子种子距今为8300~10300年;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人工栽培形态的糜子,距今7700~8000年;甘肃东部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中,发现了7300~8100年前的糜子;辽宁省新乐遗址发现的糜子炭化籽粒距今6000多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史家层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