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人的日常“上火”经验:基于身体感的视角_郑艳姬.pdf
下载文档

ID:2325693

大小:1.54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青年人 日常 上火 经验 基于 身体 视角 郑艳姬
2023年1月总第382期 第1期Jan,2023Sum No.382 No.176 77 青年健康青年人的日常“上火”经验:基于身体感的视角郑艳姬 摘 要 在身体感的研究视角下,关注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经验与“上火”身体感的连接,重点探讨青年人关于“上火”的身体感受、意义赋予、健康重建等,厘清了“上火”如何植根于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成为丰富身体经验,应对生活琐碎、压力及社会风险的代名词。研究表明,现代情境下以“上火”为代表的传统医学身体感不仅补充了青年群体在主流生物医学背景中对身体与疾病认知的完整性,也经由主体对“上火”身体感的内化而建构起了新的社会意涵,成为抵御社会生活对生理与心理冲击的独特缓冲地带,在个体生命经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青年群体;上火;身体感;传统医学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89(2023)01-0076-11从中医理论来看,“上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人体不适,是人体因阴阳失衡而出现的内热亢盛症状(谢志军、王伟杰,2013)。“上火”作为民间对火热表现的一种统称,从明清小说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苏鑫、孙大中,2015)。但在当今以“科学”为中心的医疗话语体系面前,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以一种“替代”或“边缘”的姿态出现,以中医为基础的“上火”等疾病名称也难登大雅之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发现许多关于身体的不适并不能通过以西方生物医学为主导的主流诊疗体系的疾病名录进行诊断。以西方生物医学为中心的主流医学更强调身体的物质机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或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病痛者的生活世界(何潇、何雪松,2011)。如果只将西方生物医学看作唯一,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基于现实情境发展出的纷繁芜杂的疾痛感知与体验。相较而言,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在理论建构之初就更重视身体与外界、身体自身的平衡,以及以身体感知为中心的病患生活世界。其中,“上火”就是典型代表。如今,在以“上火”为代表的传统医疗知 收稿日期 2022-05-3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冠疫情背景下中西医协同防治的人类学研究”(21SHB070)。作者简介 郑艳姬,玉溪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2023年第1期郑艳姬 青年人的日常“上火”经验:基于身体感的视角77 识中,与身体有关的疾病“综合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旧被广泛应用,用来定义与应对人们切身的疾痛与不适。因此,为了理解现代情境中传统医学理论与知识如何介入个体的疾痛经验与知识构建,本文尝试以青年人为调查对象,以身体感理论为切入点,对青年群体“上火”现象进行观察,解读传统医学理论与知识在当下中国社会脉络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机理。一、身体感:一个切入的视角近年来,身体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既往身体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身体研究大体上包括将身体看成是自然的客体、主张身体是社会的产物、看到身体社会性和生物性的辩证关系三种取向(余成普,2016)。身体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正备受关注,“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身体的存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从文化多元的角度对身体进行解读的研究也不断增多。(一)人类学对中医身体的关注人类学很早就关注到,中医独特的身体观与西方生物医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理念。栗山茂久(2009)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从触摸、视觉、存有(Being)三个方面指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下的身体由气、血及经络组成,而西方文化则将身体看作是肌肉、血管与神经的集合。对中医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冯珠娣(2004)认为,在西方的公共健康知识中,“统一、独立、标准化的机械性身体”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功能,而中医所关心的不是这个最后结果(即“身体”)的构造,而是(气化)过程的质量,气不只是身体内部的气,还包含了外界的各种气,是各种气的综合作用结果。在中医知识的习得与传承方面,医学史学家 Sivin(1987)认为,“中医师往往期望通过深入学习书本知识并与身体实践相互协作,以达成医术的提升与整合”“受治者(患者)通过整体性的文化对身体的问题进行与医疗文化基本一致的理解并做描述”。德国医学史学者Scheid等人(2004)发现,针灸学徒通常“尽可能地”像他老师一样“思考与感受”。牛津大学人类学学者Hsu(1999)通过民族志的研究指出,身体的感知、体认与实践在中医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民俗学者彭牧(2014)通过对中医知识习得的主观性研究认为,中医知识内化并最终体现为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悟经验累积而成的。很显然,中医身体观对西方身体认知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对身体感知与经验的重视,但要研究这种主观体验,仍需要注意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人群情境。对于个体而言,身体观念的形成既受到文化的熏陶,也受到个体主观感受经验积累的制约和影响。(二)作为身体感经验的“上火”身体感(Bodily Experience)一词最先由栗山茂久(2009)提出。在此之后,余舜德(2015:12)将身体感定义为“身体作为经验的主体以感知体内与体外世界的知觉类别(Categories),是人们进行感知行动(Enact Perception)中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他在文化的范畴内将身体感划分为两个层次:身体感受能力和身体感经验。换句话说,他认为,不同文化下个体身体感知的方式有所差别,西方文化更注重视觉等外化的感知,东方文化更注重体认等内在的感知。而这种差异通过长年累月的积淀,就形成了不同的身体感经验。比如,中医注重气、虚、补等身体体验,日本文化中有肩凝(Katakori)的说法,西方文化则强调肌肉紧张(Tense)程度,这些都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独特身体感经验(栗山茂久,2009:2-6)。因此,余舜德(2015:13)强调“身体的感受同时包含意涵与感觉、文化与本性(Nature),既非纯粹的身体感受,亦非单纯的认知,而是两者的结合”。雷宇(2021)2023年第1期总第382期当代青年研究78 79 在对针灸过程的研究中指出,身体感不是被动的、孤立的、静态的,而是会根据自身需要与文化惯习能动地“开发”出不同的感知评价与行动策略。很显然,一直强调以“主体感受”为中心的中医包含大量的以身体感为中心的疾病体验项目。从身体到身体感,人们将身体从被动的囹圄中拉出,把对身体的认识从一种理性的、概括性的方式转向了一种以体验与经验为中心的事实。换言之,如果说身体观是理论性、概括性的“认识”,则身体感所指涉的是“现象”。而且,这种感受会随时空的变化而转变,在时间中流动的、细致独特的大多数身体感受难以收编到共时性的身体结构机制之中(盛红,2018)。以往对中医身体感现象的关注多局限于医学领域,少有从文化与经验建构的角度进行研究。近些年随着社会学、人类学学科视野的拓展,中医身体感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其中,“上火”是典型的基于中医文化提炼出的、独特的、最为常见的身体感现象。因此,以“上火”为研究对象,不仅对探讨现代情境下人们日常的寻医问药有重要的意义,也将成为一种探寻身体认知与疾病建构文化差异的窗口,有助于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理解传统医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以青年群体的“上火”现象为考察基点,从个体身体经验的视角切入,结合“上火”的感知与体验、疾痛意义的建构及应对的多元方式等,探讨“上火”作为一种当代情境下的文化综合征的事实与现象,为身体、医学人类学的研究与诠释补充应用案例。二、研究方法感觉既是一种主体感受过程,也是文化与社会环境制约与影响的过程,两者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最终的身体感。“上火”体验既源自传统中医知识,也与身体的疾痛相关联。因此,本研究采用整体性视角,既重点关注“上火”过程中个体的主观体验与感受,也结合文化的视角,从主客两方面了解身体感形成的过程。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及深度访谈,以滚雪球的方式共访谈了16位自认为有过“上火”经历的受访者。受访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年龄在2126岁之间,详细情况见表1。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上火”的感受、“上火”与饮食环境及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上火”对自身的意义、“上火”的治疗方式,以及最严重的一次“上火”经历等内容展开。经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理论提炼后,在“上火”的身体体验、“上火”的意义建构、“上火”的应对等方面构建了本文的阐释框架。为了获取被访者关于“上火”的真实体验,笔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进行访谈,而是首先借助教师的身份对被访者进行参与式观察,在熟识一段时间之后再告知研究目的并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笔者在教室或者宿舍与被访者已经有了多次见面,耳濡目染地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进行了解。因为被访者对笔者有较高的认可度,访谈内容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可控性。同时,作为一个也受“上火”困扰的个体而言,笔者对被访者所经历的一些身体及生活体验能产生高度共鸣,也因此增强了学理建构的完整性与可信度。三、“上火”的身体体认与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上火”有着普遍的认知,通常将“上火”看作身体与情境互动过程中产生不调、具有“通约”性质的风向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看,引起“上火”的原因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食物、劳累、环境、精神压力、情绪、感冒、烟酒,女性还与月经有关(吴金飞等,2007)。2023年第1期郑艳姬 青年人的日常“上火”经验:基于身体感的视角79 为了解“上火”感受之下真实个体的生存境遇与疾痛意义,我们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对于当下的青年人而言,“上火”不仅是基于身体不适的一种连接疾病与非病的过渡地带,也是一种以情感呈现为中心的“自我效能”行为。(一)“热”的感知:连接病与非病身体内部及身体与外界处于平衡状态是中医健康的根本理念之一。中医理论认为,“火”是人体正气之一,如果没有“火”,则五脏六腑得不到温养,人就失去生命力;但如果人体内的“火”过多,则会戕害机体,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何汝帮、杨安平,2008)。当体内“火”过于旺盛,就会转化为“热”的表象,体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之上。在受访者的描述中,感到自己“上火了”通常都是从对此种灼热的感知开始的,这种灼热感有表里和轻重之分。首先,如果“上火”的感受表现在五官的话,尚为轻症,如口舌生疮、眼流液体等。根据中医理论,外部的五官与内在脏腑相连,通过五官的表象可察觉内脏的状况。“上火的时候,眼睛容易干涩、经常口干舌燥口苦、脸上容易长痘、喉咙痛、头晕眼花。”(建军)其次,当“上火”变得更为严重之后,皮肤会有明显的变化,比如出油厉害、冒痘痘之类。此时,多半是过剩的“火”已经侵入脏器。比如,肺主皮肤及毛发,当肺火较旺的时候,就容易表现为长痘痘、皮肤油腻等。“我上火的第一个直接感受是口腔方面,首先出现的就是口腔溃疡或是口臭,也可能会牙龈肿痛;另外就是皮肤的油腻感增加,脸上突然长痘。”(小彦)最后,如果“上火”再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为真正的“热症”,比如喉咙痛、便秘等,从而真正影响到生活,有可能形成真的病症。“我的感受是嘴皮特别干,嘴脱皮,嘴上还会长水泡,长水泡的地方特别疼,还有会便秘、食欲减退。”(小查)当不适发生时,身体参与社会实践的功能会降低,人们也逐步注意到这种因身体机能的减退而提示的病痛状态,像是一种基于身体感受而萌发的意识骤然复显(刘新宇、林晓珊,2016)。可见,随着“热”的发展和程度的加深,身体状态会由简单的不适发展为真正的疾病。这种有层表 1访谈对象情况列表序号编号性别年龄民族“上火”典型症状序号编号性别年龄民族“上火”典型症状1建军男24汉族眼睛干涩、长痘9阿发男24哈尼族口干、心烦、易怒2小彦男25汉族牙龈肿痛、长痘10小宋男26汉族燥热、失眠、小便黄、便秘3小荣男26汉族喉咙痛、口臭、便秘11阿斌男23汉族喉咙痛、燥热、长痘4见亭男25壮族无典型症状,偶尔口干12小包男25汉族嘴皮干、心神不宁、发脾气5阿娥女27汉族口干、喉咙痛、牙龈出血13怡婷女23汉族皮肤干、长痘6小查女23汉族嘴角长泡、烦躁14妮娜女24汉族感冒、发烧、情绪化、与他人争吵7以润女24汉族喉咙痛、舌根肿胀、情绪化15粲然女25汉族牙疼、头痛、干咳8小江女24苗族易怒、嗓子疼、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