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_李严.pdf
下载文档

ID:2319463

大小:4.17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长城 军事 聚落 地理 景观 模式 李严
专题:国家文化公园/Special:National Cultural Park97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李严 尚筱玥 周雅琴*摘要:【目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工程,不同地段的地形特征与人工修筑的工事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为揭示古人营建思想与选址智慧,剖析长城军事地理蕴含的文化内涵。【方法】系统梳理古代 9 部描述“形胜”和“冲缓”的代表性著作,梳理出“极冲”“最冲”“次冲”“又次冲”“冲”“稍缓”“缓”7 种军事地理类型,以其中 3 部著作中的 4 种军事地理类型为样本,利用 ArcGIS 软件,分析军堡与长城边墙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高程、坡度、起伏度,解释冲缓等级的地形特征。【结果】发现离边墙越远,军堡“冲缓”等级越低,规模越大;交通通道越窄,敌军同时通过的人数越少,军堡“冲缓”等级越低。【结论】揭示了古人从全局视角进行九边重镇规划布局的形胜智慧,以及从微观视角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选址智慧,为长城价值研究和国家文化公园展示策略提供借鉴。关键词:地理景观;军事聚落;空间模式;明长城;“形胜”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与数字再现”(编号 21AZD055)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Periodical Office Co.,Ltd.Published b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23)02-0097-08DOI:10.12409/j.fjyl.202207210429收稿日期:2022-07-21修回日期:2022-12-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李严,尚筱玥,周雅琴.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 J.风景园林,2023,30(2):97-104.长城的走向和军事聚落(军堡)的选址是军事地理与自然地理双重选择的结果,明长城自东向西由燕山出发,经太行山、阴山、贺兰山到祁连山,跨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占据山险、控扼水陆要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因地制宜、因势利险的营建思想和“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选址智慧。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指军事聚落选址的标准范式或者规律。史籍中有诸多对九边重镇“形胜”和军堡“冲缓”的记载,用于描述长城军事聚落与自然环境和军事形势的关系。宏观上,“形胜”一词用于描述大尺度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军事地位的重要程度;微观上,“冲”和“缓”用于描述军事地理的险要程度和敌军通过的畅通程度。以往研究集中于对军事地理空间和周边环境的量化分析。李梦珂1基于“形胜”思想研究了陕西省历史城镇的风景营建;赵现海2用“冲缓”概念证明“首要地带”的西北边疆和“差缓地带”的东北边疆的不同;范熙晅3梳理统计了九边图说一书中冲缓之地的聚落设置情况,对军事地理中战略地位的作用进行了定性分析;王飒4统计了辽东镇军事聚落的防卫级别与武将品级的对应数据。本研究以国家文物局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结果及笔者所在课题组的明长城时空数据库军堡及关隘点数据为样本,将九边图说5、四镇三关志6、宣大山西三镇图说5 3 本书中的军堡位置通过 ArcGIS 软件定位到地图上,用距离、高程、坡度、起伏度等数据,分解、综合、定量描述各类“冲缓”等级的地形特征,解释军堡选址的地理景观模式,以期促进明长城军事聚落的价值研究和整体性保护。1“形胜”:明长城地理景观宏观描述“形胜”一词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兵法记载:“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7,即形胜变化无穷。荀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8“形胜”含优越的地理形势之意。明诸多史籍方志中与“建置”或“关隘”有关的篇章多以“形胜”一词概括军事地理和军事建制,如四镇三关志的“形胜”章节6,以及余子俊上疏奏议的谈军务事一文中的表述:“臣自出居庸关历览宣府大同山川形胜,仰惟,祖宗设武备、宿重兵、诚为西北重镇”9(图 1)“形胜”代表当时人们对军事地理的观察和规律总结,暗含着古人对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宏观认知。明长城九边重镇自东而西依次为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与甘肃镇(其中蓟镇于嘉靖时期划分出昌镇、真保镇)。九边重镇“形胜”的描述集中记载于边防著述和兵书辑录。明嘉靖时期郑晓九边图志10、许论九边总论5、魏焕巡边总论9,隆庆时期霍冀九边图说5与万历时期涂山明政统宗11中的“九边总论”章节均对九镇建置、形胜及边夷进行了梳理;明末清初王鸣鹤登坛必究12和魏禧兵迹13记述了边塞的地理位置及各关隘的边防工事。笔者提取对“形胜”描述的相关词汇,绘制九边重镇“形胜”分布图(图 2)。1)对九边重镇“形胜”的描述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京师是中心,蓟镇是京师的左辅,宣府镇是京师的肩背,古称“锁钥所寄”即关键所在,辽东镇是京师的左臂,限隔内外,以上是离京师最近的四镇。往西,大同镇被称为“绝塞”,山西镇位于“二边”(内 地),被称为“俯挹中州”。再往西是西北四镇,延绥镇北侧即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被称为“横截河套”,接着是“关陕重镇”宁夏镇和“关中重险”固原镇,最西端是甘肃镇,98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3/022“冲缓”:明长城地理景观微观描述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冲者,虏出入必经之路。”14由此可知,“冲”表示冲要之地。明代刘焘刘带川书稿记载:“自其修工言之,有极冲、次冲、稍缓等项名色。”10由此可知古人对冲要程度进行了等级细分,分为“极冲、次冲、稍缓”。明代霍冀九边图说记载:“各将官所任地方兵部,亦以边腹冲缓,分为三等。”5表明官方对各军镇进行评定,命令各镇的镇抚军门将所管地方列出冲缓差别,在图绘之后附以文字解 释。说明古人通过“冲缓”表达地形险要程度,将军事等级与地形地貌相结合。明 万 历 年 间(15731620 年)至 明 末清初,在军事地理著作与兵书辑录的记载中,“冲缓”的描述由“极冲”“次冲”“稍缓”3 项,发展出“最冲”“又次冲”“冲”“缓”4 项,共为 7 项(表 1)。万历年间相关的典籍最多,共有四镇三关志 三镇边务总要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三云筹俎考 广舆记5 本。清雍正六年(1728 年),郭鉷提出“冲繁疲难”行政区划制度15,以位于交通要道的城池为“冲要”,“冲要”程度作为行政区划等第制度的一项评判标准被传承下来。九边图说 四镇三关志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3 本书覆盖范围广、类型丰富、影响孤悬于千里之外,其中固原镇襟带三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占据关中中枢位置。2)对一镇之内的“形胜”描述可以总结为如下内容。辽东镇内开原卫周边以“襟”作比,布局如环似带;广宁卫周边以“吭”作比,像向外突出的喉结,广宁镇城居左,被称为“西翼”,辽阳镇城居右,被称为“扼 东”。蓟镇沿边与敌人相邻,东端山海路是辽东镇出入必经的要地,古北路和喜峰路向外突出,深远而险峻,马兰路和燕河路互为掎角,镇城三屯营位于腹地。宣府镇北路独石口一带孤悬难援,是敌人入侵的突破口,中路、西路、南路可依次应援,东路被兀良哈三卫窥伺,东端四海冶堡通大路,是交通要道。大同镇东侧是南下进入宣府镇的冲要之地,西侧是进入应州、朔州的必经之地,平虏城则为套虏往来的重要关口。山西镇布局以三关为主,宁武关居中可应援东西、内外城池,西侧偏头关(曾作镇城)近临黄河有天险,雁门关防卫大同朔州。延绥镇西控宁夏、固原两镇,防止敌人从定边营、花马池入犯。宁夏镇西北三路,各守其险,东北以花马池城、灵州所城最为冲要。固原镇与宁夏镇并力坚守花马池,共分为 4 层防御线路。甘肃镇内甘州卫控制绿洲,是防匈奴的要地;肃州卫为甘州门户,嘉峪关为肃州藩篱。22 九边重镇“形胜”分布“Xing Sheng”distribution of the nine frontier towns1 四镇三关志与余肃敏公文集6,9中的关于“形胜”的记载“Xing Sheng”records in the Annal of Four Towns and Three Passes an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Yu Sumin6,914 图片说明中文图片说明英文肃州藩篱甘州门户匈奴要地河西喉襟喉襟蒙古鞑靼部落蒙古鞑靼部落顺圣诸处之冲南犯必窥之路土默特永谢布两翼冲要冲要必经之路孤悬难援深峻肩钥掎角掎角内防三卫窥伺机哈喇慎哈喇慎朵颜朵颜泰宁福余叶赫部吭襟建州女真腹里沃野扼东西翼外接内维套虏往来之口肩背东联西截襟吭第一阨第二阨第三阨掎角甘肃镇辽东镇军事聚落山西镇军事聚落宣府镇军事聚落宁夏镇军事聚落昌镇军事聚落重点防区蓟镇军事聚落延绥镇军事聚落甘肃镇军事聚落大同镇军事聚落固原镇军事聚落真保镇军事聚落协防路线延绥镇大同镇/山西镇宣府镇蓟镇辽东镇“燕京左臂”辽东镇“京师左辅”蓟镇“锁钥所寄”宣府镇“绝塞”大同镇“俯挹中州”山西镇“横截河套”延绥镇“关陕重镇”宁夏镇“关中重险”固原镇“孤悬千里”甘肃镇昌镇真保镇宁夏镇/固原镇专题:国家文化公园/Special:National Cultural Park99力深远,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笔者对有“冲缓”等级记载的长城军堡进行“冲缓”概念的定性分析和量化统计。2.1 九边图说“冲缓”聚落记载九边图说记载了辽东镇至甘肃镇共九镇的防御情况,并以文释图,图上标注的军堡数量多于文字记载部分。书中图画标注了519 个军堡,文字记录了 229 个军堡(图 3-1)。笔者将 519 个军堡中的 339 个根据数据库在现代地图中定位(图 3-2)。无论文字还是图画记载,“极冲”在各镇中的数量最多(宁夏镇除外),其中山西镇图标注的“极冲”达 72 个,宣府镇的“极冲”最少为 16 个。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与京师距离近,形成了京师周边防御体系,军堡分布最为密集且密集程度高于西北四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西北四镇中宁夏镇、甘肃镇有“次冲”,而延绥镇仅有“极冲”一类,可见“冲缓”类型的数量也呈现由近及远的递减趋势。2.2 四镇三关志“冲缓”聚落记载四镇三关志记载了蓟镇、昌镇、真保镇和辽东镇四镇,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三关的防御形势。书中用“平漫”“路窄”等文字描述地形开阔程度;用“通众骑”“通单骑”“通步”描述通行速度;用“极冲”“冲”“缓”概括关口、军堡的冲要程度,如“于家冲,永乐年建,水口正城迤东一空,通单骑,次冲。正关水口通大川,平漫,西山墩迤西至青石顶墩,通于家沟,俱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6。书中共记录了 772 个军堡和关隘,笔者将其中的 412 个定位到现代地图(图 4)。蓟镇与昌镇的“极冲”数量较多,分别为 48 和 36 个,真保镇和辽东镇的“缓”的数量较多,分别为 214 和 125 个,反映了蓟、昌两镇敌军通行速度快,是防守重点所在;真保镇所在太行山,山脉险峻、沟谷狭窄难于通行;辽东镇则无“极冲”,而“冲”“缓”参半。2.3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冲缓”聚落记载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以下简称宣大山)包括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三镇,“冲缓”等级分为“极冲”“次冲”“冲”3 类,“次冲”数量极少。书中以军堡附近地理环境、关口表 1 历史典籍记载的“冲缓”等级及次数统计(按照成书年代排序)5-6,1416-20Tab.1 Statisticsof“ChongHuan”levelandfrequencyrecordedinrelevanthistoricalworks(arrangedbydateofpublication)5-6,1416-20成书年份历史典籍冲缓等级极冲最冲次冲又次冲冲稍缓缓隆庆三年(1569 年)九边图说5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固原镇*大同镇*山西镇、宁夏镇、甘肃镇*延绥镇*万历四年(1576 年)四镇三关志6*-*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三镇边务总要16*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