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融合在民歌花儿中的具体表现_王凤轶.pdf
下载文档

ID:2318844

大小:556.77K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 融合 民歌 花儿 中的 具体表现 王凤轶
在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上,悠久的岁月里,民族歌曲犹如沙粒般流淌在蜿蜒沸腾的文化长河中,它们争妍斗奇,各具特色。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花儿在多民族地区“共生”“共传”。花儿亦被称为“少年”,是流行于西北甘、宁、青、新等省区的一种民间高腔山歌,最初对花儿流行地的界定中并没有新疆,后来花儿流入新疆并开始盛行,学者才将花儿“飞地”新疆也列入花儿的流行地。花儿是“大家的歌”,是“兄弟之歌”,是汉族和回、土、撒拉、东乡、藏、蒙古、保安、裕固等兄弟民族共同的歌。正因其流行地广泛、传唱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花儿,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花儿进行了分类,如根据演唱风格分为河州型花儿、洮岷型花儿和六盘山花儿;根据行政区划分为甘肃花儿、青海花儿、宁夏花儿和新疆花儿;根据花儿发展历程和载体分为天山花儿、河套花儿、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以及根据流行地域分为莲花山花儿、岷南花儿和同固花儿等等。此外,花儿还有诸多分类方式。总之,花儿的分类应依据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灵活进行。关于花儿的产生,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自花儿初步形成起,一直在践行融合之“路”,它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吸收、融会各民族文化元素,从而成为一种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201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 年 10 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十九大修改的党章中;2021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民歌是人民“精神的食粮”,民歌花儿在各民族之摘要: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岁月悠久,在蜿蜒沸腾的文化长河中,他们相互学习借鉴,彼此吸收融合,成就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其中,西北民歌花儿因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收、融会各民族文化元素,使其成为多民族文化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综合体。本文从花儿的语言及曲令、花儿的呈现形式以及花儿的文化内涵三个层面来探讨民族融合在花儿中的具体表现,揭示民歌花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融合中的重要贡献。关 键 词:民歌;花儿;民族融合;表现内容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2)04-0045-08民族融合在民歌花儿中的具体表现王凤轶(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4)王凤轶民族融合在民歌花儿中的具体表现作者简介:王凤轶(1993),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职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45DOI:10.13767/64-1011/j.2022.04.0182022 年第 4 期总第 307 期间传唱时,使各族人民在语言、文化习俗、情感以及审美上逐渐趋同,进而促成各族人民精神的趋同,使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筑共有精神家园。时至今日,其依然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无论是花儿的语言、曲令、呈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能看到民族融合的影子。一、从语言及曲令看融合(一)语言修辞花儿的主要流行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都是民族聚居情况较为普遍的省区。在聚居地,各族人民基本上通过汉语进行日常交流,有些地方靠语言难以分辨说话者的民族归属地。日常交流这般,传唱花儿更是如此,他们传唱花儿的语言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通用汉语演唱。在不同地区以各地不同的汉语方言传唱,随各地方言语音、语调的不同而异,此种最多。二是采用汉语杂糅其他民族语言、语汇来传唱花儿。这在花儿学术界被称作“风搅雪”,依各流行地不同民族聚居情况而“搅”不同的“雪”,比如以下花儿,是用汉语、土语“搅”在一起,“(哎哟)蚂蚁蚂虫(哎哟)两头(了)大(呀),xjiindu ni narinda hghuaiwa;尕妹十七我十八,buda ghuailo sainuda hghuai wa。”一句汉语一句土语前后相接,“搅”成了一曲别具风格的花儿,除此之外,这首花儿还有汉语、藏语、土族三种语言“搅”在一起的版本,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三是用少数民族语言传唱。如藏语、土语等。第十五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上,青海丹麻土族花儿会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明山就用土语演唱了一首“梁梁上浪来令”一把一把的拔草哩。总的来说,后两种情况在早先时候还较为常见,随着民族文化融合速度的加快,在今天已经十分罕见。各民族在通用汉语演唱花儿的基础上,还承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诗经 中的赋比兴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在简短的花儿中经常可以见到开门见山,直言主题的,如:“马匪的军粮没送完,地主可收租子哩;没有吃喝(者)锅朝天,清眼泪泡腔子哩”1。直接控诉了旧社会黑暗统治势力的剥削和阶级压迫,让听者立刻切身感受到绝望与愤恨之情。篇幅较长的花儿中则是将铺陈与排比结合使用,较常见的有一更到五更、一月到十二月等叙述方式。比,即喻,“以彼物比此物”。唱花儿的各民族都十分擅用比喻的手法,用常见的劳动工具、动植物及日月山河等素材来作比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牡丹,无论是哪个民族的花儿,牡丹的出镜率都是极高的,特别喜爱将心爱的姑娘比作美丽的牡丹,他们似乎对牡丹有着偏执的爱,借牡丹是花中之王,来表白心上的人是人群中最美的那一个。最典型的便是各民族都唱的 上去高山望平川,回族唱作:“上去个高山望平了川呀,平川里有一朵牡丹呀。看起是容易者折去是难呀,折不到手里是枉然呀。”2而东乡族唱作:“上去高山望平川呀,平川里有一对牡丹吔;白牡丹白的娆人哩呀,红牡丹呀啊红者个破咧吔。”3无论是白牡丹还是红牡丹,都是各民族花儿中极常用的比喻素材。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不论哪个民族花儿,都十分喜爱将花儿的前句运用比喻或用典作铺垫,借助看似无关的事或物作为发端,以引起后句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给花儿增添了一份情趣和浪漫,体现出花儿歌者的浪漫情怀。如汉族花儿:“红高粱煮酒醉人哩,喝多了尕身子晕哩;害上了相思费人哩,害久了要人的命哩。”4就是由红高粱酒醉人并使人晕,引出相思病费人甚民 族 文 化MINZU WENHUA046至要人的命,从而表达对心上人的相思之切。再如宁夏花儿:“葫芦儿开花树搭架(哎咳哟),花落了葫芦儿掉下。摸不上脾气搭不上话(哎咳哟),恐怕者尕妹妹臊下。”5也是由葫芦儿与树作比兴,引出后面歌者对尕妹妹的在乎和小心翼翼。(二)花儿曲令花儿曲令即花儿曲调与格律,每一种令都代表着固定的曲调和格律,“令”字反映出花儿吸收融合了汉族酒令文化和令字词牌,以及曲牌元素。花儿曲令有大令和小令之分,通常大令节奏随意性强,旋律高亢悠扬且音域开阔,更具有山歌特点,如河州大令;小令则节奏较为规整,节奏型丰富,旋律内部细节变化较多,音域较窄,学者认为是受小调影响使然,如沙燕儿绕令。受通用汉语演唱的影响,各民族花儿在旋律音调上由特色鲜明到小异大同,诸如藏族、土族等民族花儿旋律音调逐渐与汉族花儿的旋律音调有了很多共性。以土族花儿为例,民和方言区土族花儿典型的四度加二度音调结构与汉族花儿常强调的商徵音型和徵宫音型旋律音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此外,汉、回、土族花儿都以五声徵调式最多,而羽、宫、角调式则很少;他们在旋法上都喜欢采用五声音阶级进和四度及以上大跳;喜欢将半终止或全终止的结束音做冗长自由的下滑处理;喜欢以角音为辅助音或经过音;擅用倚音、颤音、下滑音和自由延长等修饰旋律。由此可见,各民族花儿在旋律音调上的共性早已多于个性。除了旋律音调的融合变化,花儿曲令的族属界限也发生了改变。如今,不同民族唱同一个花儿曲令的情况数见不鲜,一些花儿曲令甚至难辨族属,而那些以民族命名的花儿曲令同样也流行于其他民族之中。同一曲令在不同民族中被“共享”的现象常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花儿的旋律大体相同,在唱法上稍作了细节变化,歌词内容稍有改变,歌名也随之变化;二是不仅旋律大体相似,而且歌词也十分相似,或者歌词大意相同,只是换了种说法;三是还有一些花儿曲令在不同民族中旋律和歌词内容完全一致,唱法也一模一样,对于这一类花儿令已难分族属,如 仓啷啷令 同样的旋律,歌词稍作改动,在不同民族中就有多个版本,其中有叫作 雪白的鸽子,也有叫作 一对白鸽子 等等;又如 上去高山望平川,在汉族、回族、东乡族等民族中都有,再如 好花儿令,也有多个版本,主要是歌词上的变化,但大意是相同的,回族将它唱为“樱桃好吃树难栽,白葡萄搭着个架来。你心里有意口难开,给旁人快捎个话来”6。而土族则将它唱为“樱桃好吃树难栽,树根里渗出个水来;心儿里有你口难开,少年里唱出个你来”7。两首花儿的旋律完全一样,歌词大意相同,都是引用樱桃来做比喻,表达无法对心上人直言表白,只能通过花儿之词来隐晦地表露感情,但它们却有几字之差;另外还有像河州大令、直令、大眼睛令等等这些花儿令,在不同文献中所标注的族属不同,有些干脆就被标注为多个民族共有,如何红一编选的 唱支山歌做媒人 情歌篇 中就将多首花儿标为“西北各民族 花儿”。各民族花儿在语言修辞、曲令等方面的趋同并不是偶然,而是各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融合使各民族在语言习惯、审美旨趣、文化形态、思想价值等方面逐渐趋同,而这些又通过花儿的以上方面表现出来。二、从呈现形式看融合时光推移,万事万物都在变迁,花儿的呈现形王凤轶民族融合在民歌花儿中的具体表现0472022 年第 4 期总第 307 期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观念的变化、信息化的出现而改变,由最初的传统花儿会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能看到民族融合的身影。(一)花儿会在最早的时候,由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限制,作为情歌的花儿只得偷偷在野外或在田间地头唱,绝对不敢在家中或村庄里唱,否则会被视为“不知廉耻”,于是,花儿会便产生了。花儿会一般会设在远离村庄的山坡上、田野间。正因那个年代多为包办婚姻,因此“棒打鸳鸯”“老夫少妇”“童养媳”等事情屡见不鲜,而那些被封建恶俗剥夺幸福的人们,花儿会成了他们唯一的心灵慰藉。在花儿会上,男男女女可敞开心扉,不顾那么多律令规矩,把平日里压在心中的感情一吐为快。同一个花儿会上可以见到不同民族的歌手,他们或认真聆听其他民族歌手唱花儿;或为其他民族歌手呐喊叫好;或与其他民族歌手一同歌唱。因此,花儿会也就充当了不同民族花儿爱好者的交流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花儿会的形式发生了一系列改变。过去的花儿会,歌手往人群中一站,便开始“漫”花儿,那广阔的田地、开满鲜花的山野就是他们的舞台,没有复杂的伴奏,没有麦克风音箱,在人群中亮起原始的、纯天然的嗓音。现在的花儿会则搭起了舞台,由往日的干唱变为拿着麦克风和着伴奏演唱,或用电子琴伴奏,或用多媒体播放伴奏音乐伴奏。但无论怎么变,花儿会的舞台上依然能看见不同民族花儿歌手的身影。舞台下也依然有不同民族的花儿爱好者在呐喊鼓掌。从往至今,花儿会一直都是民族融合的舞台。(二)新型舞台类花儿活动除了花儿会的形式,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新类型舞台类花儿活动。较为大型的有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如图 1)和西北各地区的花儿艺术节、花儿歌会(如图 2)、花儿歌唱大奖赛等等,各民族花儿歌手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哪里有花儿活动就奔赴哪里参加,他们经常会在各省的花儿活动中相聚一台,因此各地区各民族花儿歌手即使不在同一个地区,居住相隔很远,也会因同是“圈内人”而非常熟悉,这种花儿歌手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了他们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及融合的程度。以第十五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为例,在花儿演唱开始之前加入了土族的安召舞作为开场(如图 3),之后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汉、回、土、藏、保安、撒拉等民族花儿歌手齐聚舞台,他们独唱、对唱、齐唱或合唱,民 族 文 化MINZU WENHUA图 2第九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图 1第十五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048图 3第十五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上的土族安昭舞第一个节目“啦啦令”一带一路 好思想 就是前来参加花儿演唱会的所有民族歌手手拉手共同齐唱,寓意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他们还与其他歌手合作,为其他民族歌手伴舞或伴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