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功能的低效化及其应对_陆雅静.pdf
下载文档

ID:2312597

大小:1.37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农村 环境 治理 社会 组织 功能 低效 及其 应对 雅静
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22 No.1(Gen.No.121)Jan.,2023第22卷第1期(总第121期)2023 年 1 月DOI:10.19329/ki.1673-2928.2023.01.011农村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功能的低效化及其应对陆雅静 (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6)摘 要:社会组织作为农村环境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在当下的农村环境治理中面临重视度不够、角色定位模糊、管理水平滞后、制度薄弱等低效化表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治理困境,优化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发展新时代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提升社会组织信任度、明确社会组织角色定位、提高社会组织专业水平、保障社会组织机制建设。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社会组织;功能低效化;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23)01-0044-05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向前的同时,却给广大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工业污染排放、土地随意开采、资源掠夺性开发等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综合发展,也逐渐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超半数,农村发展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如今的农村,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已经由起初的政府主导型模式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目前学界对农村环境治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从多元主体层面分析在治理过程中政府组织机制、村民环境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社会组织调节监督的行为影响及实施路径。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中介”,在农村环境治理中也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例如,冯旭提出在构建农村生态环境共同体的进程中,各类社会组织及广大的社会公众在地方环保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他们的力量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生态环境治理行为,同时也能够时刻影响到地方基层政府和工业企业的环保治理参与1。戚晓明从多元主体共治出发,分析各主体角色定位,提出“三社联动”的实践方法,使社会组织在立足公益的同时,发挥其自主性,协助政府、社区创新农村环境治理路径2。运迪在以社会力量主导类型的农村环境治理中得出要积极开放社会治理空间、引导支持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和提升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并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结论3。湛礼珠等从“政社”关系出发,强调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整治中要明确自身职责,规范其运作机制,由此来进一步提升社区的自治能力4。但是,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在具体治理中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如何提高社会组织能力进而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等相关问题还有待深入讨论。因此,探析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找到社会组织作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新路径,有助于增强农村环保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开启农村环境保护的新篇章。1 社会组织作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应然机理社会组织亦称为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是由社会公众自发组成的、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存在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外的组织5。基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要发挥服务载体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治理工作中,需要各类社会力量和公民积极参与,通过提升农民环保意识、进行环保宣传、监督政企行为、开展环境维权等方面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指政治行为者借助一定的理念、规则、机构、资源、机制等对农村环境的运行进行综合管理的活动6。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发展进程,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与生产生活之间的条件状况,体现出农村治理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国社会组织网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 1 月 25 日 11 时,全国社会组织已达 90.1万个,环保类社会组织也是在快速发展中。但是,收稿日期:2022-07-11作者简介:陆雅静(1997-),女,河南汤阴县人,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期45长期以来,农村在约定俗成的制度与行为准则中,一直服从着从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对于社会组织贯穿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新型模式,还需要通过政府努力、企业参与、民众认可等方式,将社会组织与农村环境治理融合发展,有助于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能力实现新的突破。1.1 社会组织信任度:加强农村多元主体沟通合作 以多元主体共治为治理模式的农村环境治理必须建立在主体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群众之间因为熟悉程度而彼此信任,人们一次不守信所带来的收益远小于他失去信任所造成的损失,自然而然产生信用及规矩7。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主要从内部和外部来考虑,对于内部的信任是对社会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信任,对于外部的信任是对其他主体的信任。社会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容易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互不信任,因此交流沟通至关重要。信任作为多元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能够将主体有效结合在一起。当前,提升社会组织信任度是其缓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民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解决方式。1.2 社会组织角色定位:明确农村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频繁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主体之间的权责不清晰。社会组织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可以便捷高效地为其自身和其他农村环境治理主体找准方向,消除彼此之间的各种误解。社会组织是多元主体之间进行协调沟通的有效“中介”,社会组织只有找准自身定位,不断释放自身活力,立足公益,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汇集广大村民的看法与建议,才能够担得起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与义务。1.3 社会组织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环境治理能力社会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环境治理能力的好坏。社会组织作为参与者、保障者,其多元性决定了其参与方式和功能发挥的多样化。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以及其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大大增加了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不同,农村环境治理要“对症下药”,社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依据地区环境不同调整组织工作任务,同时在提高自身水平基础上做到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目前,有非政府、非市场属性的社会组织以其公共性、民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共识性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享有的环境治理共同体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目标导向8。与此同时,社会组织要把握好自身管理的能力水平,通过其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更深入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信息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在治理过程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引领并组织农民参与各种行动,让农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当家作主”的重要作用,进而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能力。1.4 社会组织制度:保障农村环境治理全过程新时代农村环境治理的治理主体由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特别是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大众对于生态环保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社会组织对生态环保治理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各个地区频繁发生的农村环境抗争事件,使广大群众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模式和制度保障产生质疑。社会组织的制度保障应是其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力加强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至关重要。要注重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保障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规则可以进行动态调整,为社会组织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让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发挥最大效能1。2 农村环境治理下社会组织低效化的缺位表现目前,“乡政村治”仍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最主要模式。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尚有巨大潜力。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长久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也需要社会组织的互动协作。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农村环境治理下社会组织低效化的种种缺位表现,才能使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持久发挥作用。2.1 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社会组织信任度缺失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一直以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为主。长期以来,随着农村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持续发生,农村的中坚内生力量比例严重下降,难以有效推进农村环境的治理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强制行政规则制度来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仍起主要推动作用,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的参与力度明显不足。社会组织的重视程度严重受阻,导致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难以发挥社会功效,社会组织“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要起到“中介”作用,但是在多方主体沟通过程中,信任度陆雅静:农村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功能的低效化及其应对2023 年安阳工学院学报46的不足也会导致合作与冲突。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互动中会因为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偏差等原因存在矛盾;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通常会因为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发生冲突,且企业对于社会组织的监管能力深信不疑,致使双方在合作治理过程中都秉持消极态度;村民由于自身的环保意识过于薄弱以及对社会组织的了解程度过浅,在乡村环境治理上更倾向于由政府带头,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合作沟通意识。2.2 角色定位模糊,引发社会组织丧失自主性在长期以来的农村治理中,一直存在“强政府、弱社会”的不平等关系,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定位比较模糊,社会组织容易对政府产生依赖,依附于政府的社会组织更倾向于行政化。社会组织的成立、运作多需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发展方向也是为了满足政府所需。现阶段,我国近半环保类社会组织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成立的,表面上有了政府的支持与保障,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组织的发展空间,模糊组织的具体职能与自主性。社会组织过于行政化的定位严重阻碍了其作为政府、村民之间有效协调沟通“中介”的作用,没能惠及广大农民群众。2.3 管理能力滞后,致使社会组织发展困难政府对农村环境进行自上而下的有效监管会给农村带来“依赖心理”,村民们会产生“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保护靠政府”的惯性思维,不利于社会组织的推进,也大大降低了社会组织在村民心中的重要性。随着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而产生的城乡差距出现新变化,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想要开展环境治理就变得非常艰难。在此基础上,社会组织想要融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克服较多困难。一直以来,社会组织是根据政府支持力度来推进自身发展的,社会组织以声誉和影响力为代价来获得各个主体的支持和资助,也就很难将自身的真正职能和价值表现出来。一方面,社会组织管理能力不完善。因而其进行的具体工作所涉及的市场运行、经费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都受到极大影响,能力的欠缺导致社会组织所参与的治理项目质量下降,达不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当前的农村社会组织成员多以村民为主,由于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高,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又是一项长期工程,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仅通过提高村民内生力量来提高社会组织整体水平的进程十分缓慢。2.4 制度薄弱,阻碍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制度结构方面存在组织架构、管理规定、内外监督等方面的缺漏。因此,社会组织作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专业服务水平受到严重限制,影响了社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执行力。目前,我国农村污染监测标准尚不明确,“谁破坏谁补偿”的政策在农村很难执行开来。而环保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作用甚微9。农村环境协同治理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目前还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原因在于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社会组织直接作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关键前提和基础尚不坚实,从而无法有效应对农村环境污染面对的各种问题;由于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