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ISBN978-7-5047-7290-9书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黄琳著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0月定价:69.00元购书电话:010-52227566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知识领悟、技能培养、价值塑造及品德养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大学生受限于教育条件,鲜少接受思想政治系统教育,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低洼地带”,亟需填平补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村大学生作为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应涵养家国情怀、提升思想新境界、扛起使命担当。因此,推进农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不可否认,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堵点。其一,个人心理失衡,身份认同模糊。从农村迈入城市,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心理的转场,物质的匮乏和留守的经历又让他们自卑、敏感、怯懦,甚至感觉“低人一等”。其二,学校引导缺乏,思政定位不清。高校过于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就业指导,而忽视了对其心理和思想的“特殊关照”。即使高校有针对农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思政队伍建设不稳定、组织力不强,也难免出现思想政治工作浮于表层、流于形式等问题。其三,社会认同不足,发展前景不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在城市职场竞争中难免遭遇先赋性家庭出身所引致的身份歧视,对社会公平的感知更是强化了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怀疑。针对上述痛点,经中国财富出版社于2022年10月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为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打了一针“镇痛剂”。该书以新时代为叙述背景,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其提出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借力新媒体平台、加强人文关怀等论点,为开展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个人。加强自我教育,全面省视自身。农村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注重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自主构建。一是自强教育。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农村大学生应自立自强,将苦难视作向上的垫脚石,将贫困视为拔节的伴奏曲,应常怀志气、骨气、底气,不断“解锁”真知实干的人生新篇章。二是感恩教育。农村大学生的出身和成长具有特殊性,进入大学校园求学十分不易,这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及自我的共同努力。不论是生源助学贷款,还是勤工俭学岗位,农村大学生都应知恩、感恩、报恩,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