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语合璧《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翻译问题*⊙萨其仁贵(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是佛教二十一尊度母赞颂诗。该赞颂诗自元代起以多语合璧形式出现,已有梵藏蒙汉、梵藏回鹘、梵藏蒙、藏蒙、藏汉等多种合璧文本流传至今。本文以该经文的明宣德六年(1431年)木刻版梵、藏、蒙、汉四语合璧文本以及元代刻本梵、藏、回鹘三语合璧残篇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和交代前人研究对此赞颂诗的翻译年代及译者的推断和看法;其次通过文本之间的详细对照,讨论各译本的翻译特征及风格的统一性问题;再次探讨并明确元代多语合璧佛典的原文及各译本,即5种文本之间的相互传承关系,从而对以往的观点和说法予以纠正。[关键词]多语合璧;《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80X(2022)06-0046-09《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Tārā-Ekavim�s'atistotra,简称《二十一度母赞》),最早的梵文礼赞经是由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学者月官(Candragomin)所著,共一百零八种礼赞。后由克什米尔班智达日护(Sūryagupta)整理改编成二十一种礼赞,从此以二十一度母礼赞经广泛流传于世。该经文8世纪被译成藏文,在元朝时期首次被翻译成回鹘文、蒙古文和汉文。其中回鹘文翻译仅有9个赞颂诗的内容流传下来。蒙古文和汉文都有后期翻译,尤其是蒙古文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翻译,但后期的翻译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本文围绕梵、藏、蒙、汉和梵、藏、回鹘《二十一度母赞》,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再次讨论其回鹘、蒙古和汉译文的翻译年代及译者问题,进而在多语种文本间的逐字对照基础上,探讨多语合璧文本的各译本翻译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多语种《二十一度母赞》翻译年代考证梵、藏、回鹘三文合璧《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木刻版残卷,共存留9个赞颂和部分结语的内容,分别在两处收藏:一部分由德国考察队在吐鲁番挖出,今藏于德国柏林,内容有总赞和第4度母赞;另一部分为北京私人收藏,内容有第14、15、17、18、19、20、21度母赞和部分结语。因回鹘文文献的数量鲜少,该回鹘经文虽然内容不全,但意义非凡。其结构分上、中、下三栏,上栏为度母版画,中栏为梵文(每页2行)和藏文(每页3行)赞词,下栏为竖行回鹘文赞词(每页8行或9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