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省浮梁县梓岭金矿床地质特征_杨成.pdf
下载文档

ID:2285754

大小:1.66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江西省 浮梁县 金矿 地质 特征
3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江西省浮梁县梓岭金矿床地质特征杨成摘要:浮梁县梓岭金矿床地处扬子板块南缘之九岭地体内的塔前赋春成矿带,位于赋春甲路金矿集中区东侧。区内断裂或构造破碎带中发育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硅化石英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属于主要控矿构造。化探测量工作圈出一个不规则圆形分布的金异常,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形态呈近椭圆形,具三级浓度分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目前已开展的工程圈定一条金矿体,矿体内矿石类型主要有硅化蚀变岩型和硅化碎裂岩型两类,矿石中有益组分为Au,Au在矿石中分布较均匀。关键词:金矿床;矿床特征;梓岭;浮梁县1 前言浮梁县梓岭金矿位于皖赣两省交界处,浮梁县城以北353方向,直距约45km,行政区划属浮梁县经公桥镇管辖。研究区有县级公路通往景鹰高速公路和皖赣铁路,至经公桥镇人民政府5.5公里,但没有公路通往矿区,交通条件比较差。研究区属丘陵地貌,海拔高程一般在140 350米,总体地貌呈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矿床西部的梓岭,海拔标高399.2米,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床南东角的吴花上村,海拔标高100.5米,相对高差299米。分水岭位于矿床西部的梓岭,往东沿测区中部至298.0米高地,再转向北东方向,地形切割一般,沟谷多呈“V”字形,植被发育,以灌木和人工林为主,通行通视条件较差。山涧沟谷水溪发育,溪流从分水岭往北流向测区1公里外的源港河,往南流向测区东南角吴花下村的小溪河,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以上,年平均温度18,属亚热带温湿气候。自然经济以农、林业为主,盛产水稻、竹、木及茶叶等,粮食自给有余,茶叶销往全国各地。三通(水、电、路)条件较好,劳力有余。研究区早先主要开展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矿产评价工作程度相对欠深入。地质勘查部门在区内陆续开展了1/20万地质填图、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及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了一个不规则圆形分布的金异常,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异常下限4ng/g,宽约2.5km,长约2.3km,面积约4.5km2,Au含量一般为10 50ng/g,最高含量达400ng/g,形态呈近椭圆形,具三级浓度分带。近年来,针对该地区的多金属找矿,先后依次开展了1/20000土壤化探测量,圈出两个Au、As元素综合异常,Au元素异常面积1.14km2和0.56km2,异常强度一般在1.5ng/g10ng/g,最高达402.68ng/g。开展的矿床周边异常查证工作,完成槽探工程,对矿区内的地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大致查明了异常的原由,对区内矿化蚀变情况有了初步认识。更加深入的矿区异常查证工作,完成1/5000地质测量、1/1000地质剖面测量,对矿区含金破碎带进行了揭露和控制,基本了解含金破碎带的地质特征,认为矿体主要为含金矿化构造破碎带,呈带状、舒缓波状延伸,总体走向北东北东东,倾向北西北北西,倾角6574,走向长约200米,宽210m,金含量0.10.72g/t,且与金元素常基本吻合。显现土壤异常与金矿化带有相关关系,属矿致异常。而最近开展的地质普查工作,就矿区东侧开展了1/2万化探补充测量、1/1万地质简测、槽探工程,对探矿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地质编录,对与矿化有关的地质现象着重观察,以及相应的取样分析。通过以上工作,大致查明了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条件及矿(化)体特征。因此,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区域岩浆岩、区域构造、矿石类型划分、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成、有益和有害组分等特征方面,对浮梁县梓岭金矿的相关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概括。2 区域地质背景浮梁县梓岭金矿地处扬子板块南缘之九岭地体内的塔前赋春成矿带,位于赋春甲路金矿集中区东侧,宜丰景德镇深断裂北西侧,区域构造线方向总体呈北东南西方向。自晋宁运动以来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强烈的构造运动,导致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浅变质岩系绿片岩相,成矿条件有利。区内广泛出露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为一套广海相浊流沉积火山碎屑类复理石建造,构成本区基底构造层。沉积盖层仅在局部断陷盆地残有少量中生代的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基底构造层之上。地层总体呈北东,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35 80。双桥山群各岩组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岩性差异较小,不易区分。双桥山群横涌组(Jxh)厚度大于2000m,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变余杂砂岩、条纹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夹炭质板岩;双桥山群计林组(Jxj)厚度为570m,岩性主要为紫、灰绿色条带状粉砂质板岩、板岩、变余细砂岩;双桥山群安乐林组(Jxa)厚度大于1289m,岩性主要为灰绿、深灰色变余岩屑杂砂岩、条纹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夹含菱铁矿绢云板岩;青白口系历口群葛源镇组(Qb1g)厚度不详,岩性主要为变复成分砾岩、变余岩屑砂岩、变余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白垩系微州组(K1-2hz)厚度不详,岩性主要为红色砾岩、砾质砂岩、钙质砂岩、钙质泥岩;第四系(Q4)厚度不定,为0 20m,岩性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层。本区历经了晋宁晚期海底裂解扩张、加里东期敛合挤压、华33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力西印支期松驰调整挤压聚变,形成了多方向、多序次、多属性构造形迹,并相互交织叠加的构造格局。盖层褶褶皱微弱,大部分被断裂构造所破坏,仅在局部地段可见一些两翼倾角为20 30的开阔平缓褶曲。但基底构造层褶皱甚为强烈,紧密线型背、向斜构造交替展现,甚为醒目。断裂构造甚为发育,主要以北东向斜冲断裂为主,且多成组成带分布。这些断裂或断裂带,既控制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凹陷(或断陷)盆地的形成、分布和沉积建造,又切割或破坏了这些盆地和地层,从而揭示了它们和形成时间较早,活动期较长。岩浆岩不甚发育,除在双桥山群中有少许变质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外,还有少量燕山早、中期的花岗质岩脉产出。3 矿床地质特征及化探异常浮梁县梓岭金矿广泛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和计林组及双桥山群横涌组,第四系冲坡积层沿山间沟谷和河道两岸堆积。双桥山群安乐林组(Jxa)在测区广泛出露,覆盖面积达90%以上。岩层总体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倾向以北西方向为主,局部反倾,倾角40 75,变化较大。岩性主要为灰绿、深灰色变余岩屑杂砂岩、条纹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千枚岩)夹含菱铁矿绢云板岩。在地质测量过程中已大致分出变质细砂岩与粉砂质千枚状板岩的岩性分界线。岩层片理较发育,片理走向北东北东东,倾向南东,倾角40 60。极少数地质观测点观测到片理中充填有黑色碳质及铁锰质,岩石在较深的沟谷中有明显的硅化现象,质地坚硬,片理不清晰。粉砂质千枚状板岩多为灰黑色、青灰色,变余粉砂状结构,千枚状、板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粉砂质、绢云母、石英、绿泥石及其它矿物。一些地质点能在岩石中见少量凝灰质,岩石中极少见有金属硫化物。矿区大部都为此种岩性,岩石片理极其发育,在少数地质点能见到贝壳状断裂面。并在少数地质点见有变质细砂岩及绢云母千枚岩夹层。岩石在沟谷中硅化较强,一些地质点能见宽2 4mm的白色条带。绢云母千枚岩为灰绿色、灰黄色,微细粒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主要成分由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粉砂质及其它变质矿物构成。岩石主要以夹层的形式出现,特别以测区东北角一带为主,夹层宽5 10m,且具明显的褪色现象,槽探揭露后较易辨认。变质细砂岩为浅红色、灰绿色、黄绿色,风化后呈黄色,变余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等,少数地质点见岩石内有粒状的褐色斑点。岩石主要以层状、似层状见于测区中部至矿区东北部。少数以夹层见于粉砂质千枚状板岩中,厚8 20m不等。岩石中发育有较多石英脉,而矿区呈条带状的元素异常区也存在于此岩性中。双桥山群计林组(Jxj)出露在矿区的南东角,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50 85。岩性主要有紫、灰绿色条带状粉砂质板岩、板岩、变余细砂岩。与上覆地层安乐林组呈整合接触。双桥山群横涌组(Jxh)出露在测区的南东角边缘,面积较小,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80。岩性主要有灰、深灰色变余杂砂岩、条纹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千枚岩)夹碳质板岩,与上覆地层计林组呈整合接触。第四系(Q4)主要出露在测区内主要水系两侧及较大冲沟中,为残破积层和较厚坡冲积、冲积层,成分为亚砂土、亚粘土及岩石碎块。在地质测量过程中已沟绘大致轮廓。矿区的耕作地主要为两条水系(油麻田茅棚里一带及长龙坑一带),周边的开阔平地,部分地段已退耕还林。研究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未发现有较大的断裂构造,基底构造层总体呈现为一单斜构造,走向北东北东东,倾向北西,倾角30 85。由于后期构造的影响,岩层产状局部出现反复,沿走向或倾向常呈波状起伏弯曲延伸,偶尔还见及片理(千枚理)呈尖棱或宽缓的揉皱。区内尚未发现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但北东向北东东向小规模断裂或构造破碎带比较发育,定为压扭性断裂F2。断裂走向152,倾向北西,倾角72,推测走向长近300米,可见宽1m左右,由构造角砾岩、石英脉等组成,构造角砾岩中石英具拉长现象,且具有定向性,疑为层间挤压所致。断裂或构造破碎带通过的附近表现为岩石揉皱、褶皱、层间揉皱、小型节理为主,发育强烈的硅化现象,构造破碎带中发育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硅化石英脉中,往往见有金属硫化物分布,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是本区主要控矿构造。矿床内地表目前尚未发现岩浆岩,仅见有少量石英细脉出露。另由探槽揭露到一条走向北东东,倾向北西的构造破碎带,目前控制的延伸长度约1km,宽度1 5m,是号矿化蚀变带的重要控矿因素。该破碎带在TC301、TC003段表现为石英脉破碎,岩石具糜棱岩化并见有眼球状石英,以及褐铁矿化。在TC1201、TC1801段表现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且发育网脉状石英脉,局部见有构造角砾岩。研究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发育一些石英脉,多顺层呈透镜状产出,宽度一般10 50cm,宽者2 5m,走向以北东东向为主,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及变质细砂岩发育区。部分石英脉为烟灰色,并在其裂面上见有土黄色、砖红色、黄褐色的铁质物。在山脊上的石英脉多突出地表,产状不明。目前已开展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显示,本区可圈出一个不规则圆形分布的金异常,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异常下限4ng/g,宽约2.5km,长约2.3km,面积约4.5km2,Au含量一般为10 50ng/g,最高含量达400ng/g,形态呈近椭圆形,具三级浓度分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此外,研究区还开展了1/2万土壤测量工作,评估和计算了元素在测区分布的均匀程度和相对富集及贫化程度,以未经剔除特异点的变异系数Cv(Cv为元素含量标准离差与元素含量的平均值比值)和浓集系数C(C为元素含量的背景值与中国土壤背景值比值)评价。Cv小于0.5为均匀分布,大于等于0.5至小于1为分布明显不均匀,即有明显的分异性,大于1为分布极不均匀,即具有强分异特征。浓集系数大于1.2为富集,浓集系数在0.8 1.2之间为元素富集与贫化不明显,小于0.8则为贫化。经计算统计,本区Au的变异34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系数Cv=5.36,浓集系数C=3.92,表明Au在本区分布极不均匀,且明显富集。Au异常的圈定采用X3S(X为平均值、S为标准离差)剔除离群样品后,利用X+2S求出理论异常下限值,再结合地质背景及圈定效果确定出实用异常下限,本区异常下限值确定为5.5ppb,并以此异常下限值在数据图上直接圈定地球化学异常图。异常分级按异常下限的2n(n=0、1、2、3、4)倍进行划分,对应为一、二、三、四级。此外,1/2万土壤化探测量圈出三个规模较大的Au元素异常,编号为Ht-1、Ht-2、Ht-3。4 矿体及矿石特征通过地质测量、槽探等探矿工程揭露,以及相应的取样化验工作显示,梓岭金矿床内金矿(化)体分布于矿区中部的中元古代双桥山群北东向北东东向小规模硅化蚀变带或构造破碎带中的构造蚀变岩、千枚状板岩及变质砂岩。矿床内矿体为单一金矿化,目前矿区内圈出三条矿化蚀变带,矿化蚀变带和矿体围岩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地层北东向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