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EducationandMuseumsdoi:10.16703/j.cnki.31-2111/n.2023.01.016高爽.科学家参与科普为何要更接地气?———评《别做这样的科学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1):94-95.科学家参与科普为何要更接地气?———评《别做这样的科学家》高爽自由撰稿人虽然作者反复解释过了,《别做这样的科学家》只是建议科学家可以朝着更有人性和更直觉的方向发展,并非告诫人们别当科学家,书中也不存在任何反科学的言论,但本书的原著一问世就遭到科学界的批评。不知道我的这篇小文章的境况会怎么样。好多年以前我还在大学里任教,做科研和教学之余,做一做“不务正业”的科普。当时“未读”图书品牌引进了美国科普作家兰道尔·门罗的《万物解释者》。出版公司邀请门罗访问北京,和北京科普圈的几位老师举行了一次小型会谈。我对那次活动的印象深刻,因为就在科普同行们讨论科普叙述方式的时候,在场有一位专家严肃地说了一句话。在我告诉你这句话的内容之前,先让我介绍一下大鹏老师的译著《别做这样的科学家》。兰迪·奥尔森本来是海洋生物学家,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离开了大学,投奔好莱坞学习拍电影。奥尔森在学习和制作科普电影的过程中,呼吁科学家们在做科普的时候,可以适当放下一些大脑中的纯理性思维方式,因为科普面对的是普通听众,也就是人群,而人群在聆听科学内容时的反应与科学家以为的状态完全不同。科学家幻想的状况是,自己用最精确、最理性、最摆脱人性本身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把科学知识纯粹地暴露在人群面前,而人群接收到这条知识后花上一秒钟的时间,就会被科学真理的崇高和科学数据的严谨震撼,进而充分接纳和相信这些知识,从此在科学素养上更进了一步。且慢。真实世界里没有这种事。科学家的科普理想很丰满,但人群被科普的现实却很骨感。真实世界的情况是,除非常年接受科学思维的高强度训练,比如读个理工科的研究生,否则,人群面对知识本身的正常反应是———困。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群接触到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低到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就能获得海量的免费信息。但人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人的脑力可以驾驭的信息总量有限。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脑力接触到几乎无限的信息,结果只能是所有的信息都在你的眼前一晃而过,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只能是最独特的那种。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可口可乐、苹果手机和麦当劳。但可口可乐、苹果手机和麦当劳依然要花巨资租下城市中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