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摘要:在空间生产理论“三元一体”的框架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生产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三者有机统一,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层面共同促进空间生产活动的持续发展。但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生产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民众城市权利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上有时可能会面临一定困境,建议可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内涵的原真性、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生产的人本性、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治理的系统性三个方面加强优化,由此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经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空间生产;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23)01-0056-05收稿日期:2022-11-21作者简介:彭恋,女,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历史文化街区见证着城市发展的过去,又寄托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又延续着城市历史文脉;寄托了民众对生活的期许,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缩影。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以文物保护与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的实践,也引发了如何在维护历史价值的同时不制约城市的活力、在实现带动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重蹈同质化的悲剧等新问题。一、空间生产理论的缘起与内涵自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颁布《雅典宪章》、1967年英国《城市休闲法案》后,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城市历史保护区概念开始进入各国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学者们从经济、建筑、历史、社会、文化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两者关系、保护模式、发展要素及发展模式等内容进行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提炼与总结,也有实践案例的具体分析与思索。(一)空间生产理论的缘起二战后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最早赋予了空间社会化的属性,使“空间”这一名词不再是物理学中具体的长度、宽度、高度所堆砌起来的物质空间,认为空间其实是社会化的产品,是人类生活实践的产物,每个社会和每一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空间[2]。随后,哈维等西方学者进一步扩展空间生产理论内涵,空间已不再单纯地被视为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