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Vision0引言专业背景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理论、提升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背景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微波技术与天线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类学科的专业背景课程,具有理论内容抽象、公式推导复杂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等特点。传统的“讲、学、研、练、考”教学模式则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类似义务教育阶段的固化学习方式,制约学生的思维扩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为例,分析现有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提出的“1+X”教学模式进行探析。1现行教学模式现状分析1.1教学模式的分类教学模式从不同基点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国外著名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个基本类型:第一类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第二类是个性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个人潜力发展;第三类是合作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强调社会性品格的培养;第四类是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它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通过自我控制和驾驭环境实现目标行为[1]。在国内,教学模式的分类也有很多种。按照师生活动的不同强度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和放羊式五类[2-4]。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上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替代性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材内容来掌握现有知识;第二类是生成性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起到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第三类是指导性教学模式,它是折中于前两者之间的产物,扬长避短,使两者的优点相得益彰。另外,按教学活动特征可将教学模式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2.30.3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为例翟玉婷邵晓方程占昕李家森(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系统系,辽宁大连116018)【摘要】为进一步发挥专业背景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能作用,本文首先分析研究了现有教学模式现状,并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为例,总结了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从不同教学阶段出发,创新提出回顾复习、锻造思维、实践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反馈相结合的“1+X”教学模式,旨在提高教学质效,并为同类型专...